管什麼

要說清楚怎麼管的問題,先得講明白為什麼需要管理的原因。

大家別以為每個主管都認為管理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我曾經出差去一家分行做管理工具培訓,課程講畢,快到飯點了,參加培訓的主管們匆匆散去。分行副行長請客,我倆邊吃邊聊。他調侃地問到:“你們天天說的要加強管理是真的假的?你不會真這麼想吧,老兄?那些差的自然淘汰嘍,管他們那麼多,人家又不會說你好。有那時間,不如總行多給我們些產品和錢,我去其他銀行挖幾個能幹活的不就搞定啦?!來來來,吃菜吃菜……哈哈哈。”

這個分行比較小(下轄2家支行),開行近4年,分行零售管理資產僅3億多,存貸比不足50%,平均淨息差率低於全行平均水平,人均中間業務收入完成率嚴重落後於時間進度。

能力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驅動我們提高能力的動力,來自於對管理工作的正確理解。回上海的飛機上,我一直琢磨,如果這個分行領導這麼想,那麼分行各個部門主管會怎麼想?他們的支行行長會怎麼想?如果一個新員工入職後,發現這裏沒人教他方法,沒人關注他成長,沒有批評更沒有鮮花掌聲,不過是一座養老院,他會怎麼想?如果大家都這麼想,那將是怎樣一種文化?在這種氛圍之下,隊伍怎麼打造?怎樣和其他競爭者搶食?怎樣能夠掙錢盈利?

除了那些骨子裏不認同管理的,還有一種是表麵認同管理,但卻停留在比較初級的理論階段,不願花時間深入研究,以為看了幾本勵誌書籍,開會訓訓下屬,就可以把管理做好的人。

記得一家中資銀行的支行行長,在每次開會時,都大談執行力的問題。在她看來,管理是一個上傳下達的流程化過程,在這個循環裏,隻要能“落實”到位,自然就可以得到期待的結果,最需要她做的一件事就是抓紀律,她認為,紀律是保證落實的唯一要素。於是,行門口每天多了幾個專門抓遲到的“特派員”,並配有獎勵製度,每抓到一個,獎勵該特派員50元。很快,遲到的人少了,但業績卻沒有絲毫提升,她不免有些困惑,在和中層幹部的溝通中,她不斷強調著對他們的失望,強調要繼續“狠抓落實”。此後,在她偶爾參與的部門會議中,主管們紛紛效仿她說話的樣子,和他們的客戶經理說“你們要認真落實我下給你們的指標”,她很滿意,陪自己的客戶喝酒去了。然而,又一段時間過去,支行整體存貸款規模並無明顯提升,支行排名開始下滑,人員流失率卻逐步上升。

這位行長的問題在於,她不明白,其實根本沒有人明白如何才能落實,更不清楚落實後的好處。她不了解行裏有多少人關注自己的業績排名,不掌握每個人的職業規劃,不分析業績報表,不了解數字背後的含義,不清楚營銷會議究竟怎麼開才有效率,不檢查銷售人員的日常工作量,不提供同事們所需的培訓……她所擅長的,就是處處擺出高人一等的領導架勢,揮舞著權力的大棒隨時隨地發號施令,給人看臉色。最終,她創造了一項紀錄,在她擔任這家支行行長的頭3年中,15個同事陸續離職,其中竟包括2名保安。

事實上,這不是個別現象。由於一些主管錯誤地把“當主管”理解成了“當官當爺”,不能踏實地、專注地投入到帶人育人、打造管理體係的宏大事業中去,而僅將目光和精力用在了短期的“大單”和媚上欺下的權術當中,並樂此不疲不能自拔。觥籌交錯的應酬是他們的主旋律,而管理卻逐漸淪為開會時掩人耳目、冠冕堂皇的漂亮說辭。這些人享受這個過程,陶醉在這種隨心所欲的快樂之中,某一天,當這種平衡被質疑所打破時,他們必定本能地抵觸,因為保持現狀,坐穩位置,等到年終發獎金才是他們首要關心的事。經過這批人長期不懈的“努力”,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管理的本來麵目就這樣被肆意地扭曲了,甚至被一些年輕朋友理解成行政的、抽象的教條,離我們的工作生活越來越遠。

不過,我相信選擇本書的朋友,很可能是對管理有興趣,亦或是對我這個還陌生的名字有些好奇的人。任何樂趣的產生,必定是源於內心的喜愛。勉強得來的,不幸福。所以,在展開下章前,我勸那些本身對精細化管理並不認同,同時也不想刨根問底,一探營銷管理究竟的人,可以趁早就此打住,不要浪費了自己的寶貴時間。

從下章起,我們將對營銷管理的各個要素做層層分解,正式進入到各個具體要素的分析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