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事例,包含了招聘環節中較為重要的問題與應對思路,目的是要讓讀者朋友們麵對應聘者時,有能力區分哪些是營銷人才核心的素質,哪些是錦上添花的參考點。在與麵試者的交談中,有能力撥開簡曆中的種種修飾,通過設計問題,層層深入,尋找其是否具備核心素質的答案。
第二節打好基礎——培訓好你的員工
經我們的手來到公司的新人,我們應當持續地加以嗬護和培養,就像照顧一顆自己精挑細選的種子一樣。當他們缺水時,我們忙著為他們澆灌;當他們營養不良時,我們立即給他們施肥;當他們長歪時,我們架起一道網,保證他們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成長。若幹年後,當他們已經成長為其他公司高管的時候,我打賭,你會非常有成就感。
怎樣的培訓才是有效的
在談到培養這個主題時,讓我們先來一起看看第一個關鍵詞“培訓”。關於培訓,這是一個可以用整本書來講述的話題,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很多大企業裏,都設有專門的培訓部門,負責員工知識與技能的提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樣的配置是否有效地發揮了作用,是否對員工的日常工作真正有所幫助呢?
第一種現象叫有部門沒課程,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皮包部門”,問題往往源於高層管理者對培訓沒有清晰深入的認識,而非缺少資源這麼簡單。曾經去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朋友的辦公室做客,他向我抱怨說,他的客戶經理營銷能力太差,簡直令他無法忍受。我問他是否給這些客戶經理安排了必要的培訓,他說培訓部門很忙,人員有限,一年下來安排不了幾次培訓。跳進泳池中才能學會遊泳嘛,本著這個思路,行裏就趕鴨子上架,讓他們先對著客戶碰運氣。
對於各家機構垂涎已久並早已頻繁聯絡的那些大客戶,你如果準備不充分,唯一結果便是慘敗而歸,並且還會失去再次接近該客戶的機會,白白將得之不易的機會拱手送給競爭者。我曾經的一名“戰友”,在剛入職的第二天,就忙著給客戶推薦產品,結果這個客戶正好是長期做投資的專業人士,懂得比她多,沒說兩句,就發現談話很難進行下去,隻能倉皇收場,落荒而逃。
培訓部同事的前線實戰經驗往往比較有限,業務部門的主管要學會引導他們的工作。除必需的產品課程外,哪幾類課是應當著重向新人推薦一定要上的呢?比如名叫《關於我們的公司》的圓桌會議。我幾個剛畢業就認識並仍在聯係的朋友,就是在這個會議中認識的。這是對新人進行文化熏陶,確立其對公司整體感覺的內部平台,機會難得。可惜,有的機構不太重視這一課。年頭多了,同事們就會講啦:來這家公司這麼久,也不知這公司取得了什麼成績,她的文化和理念是什麼?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未來的方向究竟在哪裏?
另一門課《Spin銷售通用課程》(一些公司也起名叫《銷售六步曲》),是全球著名營銷大師尼爾·雷克漢姆(Neil Rackham)先生曆時12年,耗資百萬美元的研究成果。由於實用性強,它已成為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營銷培訓的必修課程。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同事滿腹經綸,但一開口客戶就反感,究其原因,是沒有掌握正確的營銷思路。口才這東西,除了辭藻以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織思路的能力,而這門課正好是探討客戶經理應該以什麼樣的思路抓住客戶、引導客戶並最終促成交易的。
再有,《如何做好交叉營銷》課程,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公司所追捧。我們知道,公司的在售產品往往不止一種。以銀行為例,針對個人客戶的產品有基金、保險、信托、結構性理財,也有貴賓卡、借記卡、信用卡、網銀,還有按揭貸款、經營性貸款,等等。隻做一項產品難以生存,而胡子眉毛一把抓卻哪項都做不好,怎樣吃透產品間的內在聯係,通過交叉營銷提高客戶“粘度”,這是拓展客源,做好高效營銷的一個突破口。
另一種現象是:有部門有課程,但缺少實戰經驗的講師。作為培訓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核心要素,講師的水平高低與效果直接相關。不少同事反映,不愛參加培訓的關鍵原因是講師講得很無趣,如同和尚念經。所以每次接到培訓通知簡直像做噩夢。對此,我自己也深有體會。
那次在杭州,某外資銀行舉辦的關於“打造企業品牌價值”的培訓。講師一亮相,就把在場的人驚得不輕。隻見他,上半身套了件至少43碼的襯衣(我目測他的身高應該在170mm左右,偏瘦),下半身穿了條褲腳掃地的燈芯絨長褲,頭發肯定是很久沒洗,一條條緊緊黏在頭上(由於我常做培訓,因此對講師衣著穿戴等細節比較敏感,並非挑剔)。誰知,他徑直進來後,看也沒看我們,瞄著台上的椅子,一屁股坐下去。那架勢,不由得讓我想起上小學期間,有一位特嚴厲的老師進教室上課時的情景。而後,他講的東西更是索然無味,基本是照教材念的。當然,對於大家的反應,他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在近一半人睡覺,一半人玩手機的會場,這位仁兄竟用一個節奏一種音調,孜孜不倦地念了近2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