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委內瑞拉是一個盛產美女的地方。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人口僅有2600萬的南美小國,能夠贏得60多次國際選美大獎,其中還包括6次環球小姐和5次世界小姐,獲獎數列世界各國之首,而且不止是女孩子漂亮,甚至就連男人也普遍英俊瀟灑?

原來,除了來自地中海、北歐與當地血統的混合以及整容等因素外,對“美”的特別向往其實早已通過製度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文化。委內瑞拉一位官員曾經說過,“在我們國家的女性中,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寧願去死,也不要醜陋。由此可見她們對美麗的向往。”這個國家每年舉行的選美比賽數不勝數,名目繁多,街道上總是充滿了揮舞標誌、高喊口號的美女迷們。每年的選美比賽成為國內最大的慶典活動之一,超過半數的人會通過電視觀看比賽,一旦誰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就將得到民族英雄般的追捧,這使“成為世界小姐”變成了絕大多數女孩子從小的夢想。國家為了鞏固這一文化,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斥巨資建造了一棟粉紅色建築,被當地人叫做“美女學校”,高薪聘請行業專家對蜂擁而至的女孩們進行魔鬼訓練。這種資源的投入,迅速拉動了這個行業,並使原本默默無聞的一個小國,一躍成為世界聞名的地方,其“美女”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他們國家的優勢資源——“石油”,這種自上而下通過製度、政府高層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形成的強大文化,值得我們深思。

貫徹文化戰略的方法

在實際操作中,為打造文化而推行的新製度或新舉措,常常會受到公司某些保守勢力的抵觸,這是一種舊習慣與新方法的抗爭。文化的積累和弘揚離不開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那麼假如有同事從心底並不認同,你會怎麼辦呢?

主管的監督永遠不可能是無孔不入的,就像中央的一個要求,出發點本來是好的,可是到了地方,可能就完全變了個樣,原因就在於操作中,有太多的地方是管理的盲點,有太多靈活操作的空間,也不可能養足夠多的人進行監督。還是老問題:怎麼辦?

其實,這個空間的存在,非但不是壞事,反而是發揮員工創造力所必需的。隻不過,任何行為一定要有個邊界。當年,美國人開始嚐到了自由經濟製度創造巨大財富的甜頭後,堅定地認為政府不需要對社會經濟活動有任何幹預,有一支無形的市場之手進行自我調節,就足夠了。直到出現了20世紀30年代末的大蕭條,胡佛政府竟仍然天真地認為,金融危機會自然而然地過去,結果複蘇沒有到來,等來的卻是競選連任的失敗。那麼美國受益多年的製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根源在於缺少必要的監管,由此引發了日趨嚴重的行業壟斷以及資本市場的不誠信等一係列惡果,最終發酵出國家始料不及的經濟泡沫。浮雲退去,美國經濟一瀉千裏。

從某種程度上講,當時的美國心浮氣躁,不善於學習,也是經濟危機的成因之一。其實早在18世紀初,英國就通過了一項法案——“泡沫法案”,當時的背景同樣是經濟泡沫嚴重,股市不斷崩盤,政府無計可施,萬般無奈之下幹脆下令關掉股市,並且這一關就是100年(想想看,假如今天我國關掉A股市場,將會怎樣)。它的近鄰法國做得更絕,由於發現有銀行借貸給公司去炒股,觸及了監管底線,索性下令禁了“銀行”一詞達150年之久。這些做法看起來有些激進,放在今天也未必都適用,但這些故事背後的理念與精神,卻很是值得我們認真領悟的。

這些國家的公務員們,深知管理或幹預的重點不在於對操作中具體問題的糾結,比如,插手企業的業務範圍或經營方法。政府的英明,在於通過嚴刑峻法建立一個邊界,保證企業做的事均運行在由製度所劃定的範圍之內,任何違反製度的行為必將付出高昂的成本。但是,在不可觸碰的紅線以內,卻有著企業和個人充分發揮的空間。這一點,在深圳等國內特區建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