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鮮和她的三八線
朝鮮顧名思義為“朝日鮮明”,即“晨曦清亮之國”,英文稱為“Choson”。朝鮮民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關於她的淵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現在居住在朝鮮半島的人們是蒙古和中國東北移民的後代,還有一種說法是朝鮮的原始民族是從帕米爾高原越過天山山脈經蒙古、中國東北到達現在的朝鮮。據有關曆史資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朝鮮民族的祖先向南遷移,來到這裏。在公元前2233年,檀君(其名為王儉)以平壤為中心首建國家,國號稱為朝鮮。在公元1世紀後,朝鮮半島先後出現了高句麗、百濟、新羅等部落和國家。公元4世紀後,高句麗、百濟、新羅瓜分了朝鮮半島,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中期(676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公元918年,鬆嶽郡人王建當了國王,定國名為高麗(或稱高句麗“Koryo”),現在英語中的“朝鮮(Korea)”一詞就是來源於“koryo”這個詞。高麗國存在了近500年,到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兵變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城(今首爾)。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率兵攻占朝鮮京都漢城,後占領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進貢藩屬國。1894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定《馬關條約》時,承認朝鮮獨立。1896年朝鮮在俄國的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將朝鮮國號為“韓”。1905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戰敗,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並條約》,朝鮮正式被日本合並。
朝鮮半島地幅狹長,南北直線距離840公裏,東西直線距離最寬處約360公裏,最狹窄處的平壤至元山峰腰部地帶隻有170公裏。由於朝鮮地理位置特殊,它扼東亞海路交通要道和出入太平洋的咽喉,陸路與中國、蘇聯相連,隔海與日本、中國、蘇聯相望,與大國為鄰又海路鎖要,這是朝鮮半島地理位置的重要特征,這種位置也決定了朝鮮在它那漫長的曆史中注定要風波迭起,曲折多變,無法獨善其身。在曆史的大部分時間裏,朝鮮是處在中國封建帝國宗主權力的保護之下,並向皇帝進獻貢品。朝鮮的語言、經濟、政治係統、宗教(佛教和中國傳統儒教的混合物)都留下了受到中國影響的深刻痕跡。日本人在16、20世紀都曾經侵占過這個國家,並進行了殘酷統治。
朝鮮半島的形狀與“兔子”極為相似,兔子耳朵吊在中國和蘇聯的陸地上,兔子尾部朝向隔海的日本,中國的國土形狀似“雞”,而日本的國土形狀象是立著的一支“狐狸”,狐狸頭在北海道。曆史上日本侵華戰爭,就象是“狐狸”先吃了“兔子”,然後再吃“雞”的。所以,中國人認為朝鮮是日本侵略中國的“跳板”,而日本人卻又把朝鮮半島看作是俄國刺向日本的一把“匕首”,欲除之而後快。美國人則把朝鮮看作象是一個“拇指”,似乎無關痛癢。蘇聯人視朝鮮為自己的“後門”,威脅時關閉,擴張時打開,可見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利益使人們觀點的產生了巨大差異。
北緯38度線基本從朝鮮半島中間穿過,將類似“兔子”形狀的朝鮮一分為二,“兔子”的頭部和前肢為北半部,腰部和後肢為南半部。按說在地圖和地球儀上能看到的隻有北緯35或40度線,要找38度線,還需要將35-40度的緯度線進行等分後來確定。然而,就是這條原本沒有任何曆史承載的地理線,卻在外國人的操縱下演繹成任由打扮的“曆史雜種”。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發生的一場準世界大戰中,圍繞北緯38度這一段地理線,朝、韓、美、中、蘇等20個國家(英國、土耳其、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泰國、希臘、荷蘭、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菲律賓、比利時、盧森堡、新西蘭、南非,共20個國家,亞非拉歐四大洲均有。另,未計派出醫院或醫療船的5個國家:瑞典、印度、丹麥、挪威和意大利)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不同人種”相互攻擊,反複撕殺三年之久,呑噬了150萬人的生命,並使250多萬人傷殘,實際全長約241公裏的三八線,平均1米傷亡16.6人,換句話說,如果用傷亡者的軀體順三八線擺放,可平疊29層,形成高度約9米的“混血肉體之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