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半島成了大國PK的平台(1 / 3)

從1910年到1945年,日本統治朝鮮長達36年。現在,突然一下來了美國、蘇聯兩個新主人,雖然他們與日本不同,但是,相同的是美蘇都希望按照自己的觀念、意誌來管理朝鮮,朝鮮成了大國PK的平台。

(一)蘇美管製大PK

在日本投降的前的1945年4月,斯大林就對南斯拉夫代表團說過:“這次戰爭和過去不同了,無論誰占領了土地,也就在那裏強加它的自己的社會製度,不可能有別的情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朝鮮半島處於無政府狀態。因而,各地迅速自發地建立起各種各樣的自治管理機構,規模比較大的是人民委員會,並逐步承擔起管理地方的職責。這種朝鮮人自發建立的地方行政機構填補了日本統治崩潰後出現的權力真空,起到了穩定社會、保護和控製公共設施及工業、交通設施的作用。蘇聯占領朝鮮北部後,為了加強對朝鮮北方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力量,蘇軍立即在當地建立了軍事管製機構,稱作警備司令部。據不完成統計,這一時期,蘇聯占領軍在朝鮮北方各道及其所轄各級行政機構中普遍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警備司令部總計有113個。在最初階段,警備司令部的職責隻是保管從日本人手中繳獲的財產和武器,但是後來發現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加強統治和控製還必須與當地的民治機構結合起來,因此蘇聯軍事占領當局與朝鮮北方的人民委員會建立密切聯係,並按照蘇聯的要求進行改組,改組後的機構稱為人民政治委員會。僅僅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至1945年8月底,在朝鮮北部占領區,人民委員會的改組基本完成,所有的人民政治委員會成員都是民族主義者或共產主義黨人,而蘇聯占領當局則通過警備司令部直接或間接地控製著委員會。以後,隨著形勢的發展,蘇軍警備司令部的職責不斷擴大化,作為各級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後盾,牢牢掌握所在地的人民政治委員會的最終決策權,貫徹、執行和維護與軍事管製相似的地方法律。

9月6日在朝鮮南部的漢城召開了人民委員會和各社會團體代表的全朝鮮代表大會上,宣布要成立朝鮮人民共和國,並選出了中央人民委員會,當選的主席是呂運亨。委員會宣稱對整個朝鮮有管轄權,它由各種不同的政治成份組成,其中大部分來自左翼(民族主義和傾向共產主義),提出的綱領是:各派統一起來,實行土改以廢除封建專製,清除身居要職的日本人和與之勾結的朝鮮人,組織合作社,並實行其它經濟改革。

朝鮮半島的狀況,特別是朝鮮南部的自發政體對於美國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根據美蘇協議,朝鮮南部應歸美國管轄,9月7日,麥克阿瑟向朝鮮南部接連發布了第一號、第二號、第三號布告,並用飛機向朝鮮南部各地散發,宣布占領,要求服從管製。其中第一號布告第一條規定:朝鮮三八線以南的所有權力,目前暫有麥克阿瑟本人行使。第二條規定:原日本殖民政府人員繼續留職履行公務。第五條規定:在軍事管製期間,英語為通用官方語言。美國公然也很自然地把朝鮮南部當作了自己的殖民地。

9月8日美國軍隊進入南朝鮮,9月9日美占領軍司令霍奇與日本的朝鮮總督阿部信行簽定了投降協定。

韓國人說:“美軍進駐南韓時,美國決策當局不但不理解韓國國民的的排日感情和要求獨立的宿願,連必需的具體施政方針都沒有準備。加之根本沒有民政和統治經驗,美軍政當局在內外兩方麵一再重複了不成熟的作法。”韓國人的這一說法太客氣了,美國是大爺還管什麼仆人的想法。

當時,美軍進入南朝鮮漢城演奏的樂曲聲剛一落地,就宣布不承認前2天在漢城成立的人民共和國,並開始解散、取締和迫害人民委員會,因為這個委員會有明顯的“親共”傾向。9月19日,美國占領軍在原日本總督府的基礎上成立了美國當局直接管理的南朝鮮軍政府代替總督統治。美國人在朝鮮的軍政府“頭”,由美第7師師長阿諾爾德少將擔任,取代原日本的朝鮮總督阿部信行,美軍同時任命109名校級軍官接替日本籍的局長和各道及重要郡的行政長官。但是,美軍的將校長官們根本不懂管理政府事宜,他們采取的是換“頭”不換藥的辦法,保留原有的行政機構和管理體製,而且還將原日本駐朝鮮總督阿部信行等許多日本人和各地方的親日分子留存在領導崗位上。這樣就變成了“人頭”是美國,而“四肢”仍然是原來的日本人和朝奸。所以,朝鮮人民最為痛恨的日本警察居然搖身一變戴上了“美國軍政府”的臂章,照舊橫行霸道。日本人在美國占領區內享有廣泛的政治和經濟權利,唯一不同的是,行政管理機關的首腦人物和重要長官不再是日本人,而是換成了美國人。

麥克阿瑟當時指定美軍第24軍軍長約翰·霍奇少將任美在韓國占領軍的司令。美國人後來評價說,霍奇少將曾經指揮美軍對日本衝繩島的進攻,是一名驍勇的戰將,但卻根本不懂政治,性格粗魯、說話直率,也不適合處理任何外交事務。他甚至同意朝鮮南部保留一支日本武裝警察部隊,防止60萬日本僑民免遭朝鮮人的報複,他既不喜歡韓國這個國家,也不喜歡韓國人民,他的名言是“朝鮮人和日本人一樣都是貓崽子”;他還要挖出與日本人一起同美軍作戰的許多朝鮮人,也就是要進行所謂的“肅反”。這些舉動引起了南朝鮮人的強烈不滿,霍奇將軍根本不知道朝鮮人對日本人有著百年的深仇大恨、勢不兩立,對日本的嚴酷統治和殘暴的日本警察一直到今天韓國人仍耿耿於懷。華盛頓政府對霍奇的魯莽表現也大為震驚,但木已成舟,也無可奈何,後來隻好安排約翰·霍奇少將為美國駐南朝鮮的副領事,這是一個虛銜,無任何權力,相當於被撤職。

為進一步加強對朝鮮北方的控製,1945年10月初,經蘇軍遠東第1方麵軍司令梅列茨科夫(Meretskov)元帥同意,在朝鮮的蘇聯第25集團軍司令部設立了民政府,以幫助在朝鮮北方建立正規的社會生活秩序。民政府是第25集團軍司令契斯季亞科夫(Chistiakov)中將領導下的一個部門,但它同時直接隸屬於什特科夫(Shtykov)將軍領導的濱海軍區軍事委員會。羅曼年科(Romanenko)少將被任命為民政府長官。其下設有一個不大的機關(50名軍官),負責領導民事方麵的工作,

朝鮮北方的蘇聯民政府與在朝鮮南方的美國軍政府相比起來規模確實小得多,但是,蘇聯的統治是用共產主義黨的辦法,由蘇聯軍事指揮部通過各地方的自治機構實施領導,進而全麵地掌控朝鮮北部的整個政治和經濟生活。在“裏”是裏長,在“麵”和“郡”是人民委員會,在市是市政委員會。人民委員會是在各民主團體協議的基礎上成立的。6個道的人民委員會並不是選舉產生的,而是由蘇聯軍事指揮部審批的,在每個道派有蘇聯全權代表,在各個市和郡都駐有蘇聯軍事警備司令部。這樣蘇聯的通過“民政府”——全權代表——警備司令部與朝鮮共產主義黨人的合作,牢牢地控製著朝鮮北方全局。

由於朝鮮半島同時受美國的軍政府和蘇聯的民政府的領導,在三八線附近地區甚至還出現了可笑的情況:被三八線分割的三個道(江原道、黃海道和京畿道)的領導人既要服從蘇軍領導,又要服從美國人的指揮。例如,1946年1月6日,因反對朝鮮的共產主義,民族主義者曹晚植被彈劾下台,次日被蘇軍逮捕。他身邊的一些人如丁一權、元容德、金白一和白善燁等人先後離開平壤,投奔朝鮮南方,後來都成為韓國軍隊的著名將領。

1946年年初美蘇聯合委員會進行多次談判無法達成一致意見,致使朝鮮半島政治局麵非常複雜,矛盾更加激化。一方麵,美國軍政府企圖改變在朝鮮南部各種政治力量之間權力的分配,宣布朝鮮共產議黨非法,強化國家鎮壓機器,同時鼓勵溫和的左翼派加入美國軍政府控製下的左翼派和右翼派的聯盟,以便為在南方控製下進行大選創造充分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麵,蘇聯占領當局也在朝鮮北方積極扶持政治力量,認為共產主義是唯一信仰,並為建立統一的中央臨時政府進行籌備工作。

1946年3月20日,根據莫斯科外長會議達成的“托管”協議,美蘇駐朝鮮半島占領軍聯合委員會在漢城開會,雙方首席代表分別是各自的占領軍司令霍奇和什特科夫。討論建立朝鮮臨時民主政府和實行國際托管製度的有關細節。雙方代表從會談一開始就針鋒相對,24輪的會議毫無成果,5月8日宣布隻能無限期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