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建國前後——三次允諾和“一邊倒”(1 / 3)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世界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它在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家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同時,極大地鼓舞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歡迎和支持。屹立世界東方的中國,也成了社會主義陣營一張強有力的“高點牌”。

(一)第一次允諾

在中國的解放戰爭時期,朝鮮勞動黨和政府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十分支持的。當時,東北是共chan黨與國民黨軍事較量的主要戰場,國民黨軍隊占領了東北的大城市並控製交通線,形勢對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十分不利。1946年6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提出了借道朝鮮北部,開辟水陸運輸通道,解決物資轉運、人員往來及物資交流的設想。經過和朝鮮方麵交涉,很快得到朝鮮方麵的慷慨支持。這樣朝鮮就成了東北部隊的戰略後方與供應基地。同月,東北局委員朱利之和肖勁光赴平壤,在朝鮮建立了辦事機構,對內稱“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對外稱’平境利民公司”。辦事處下設秘書、商務、運輸、會計和總務等機構,負責辦理日常工作,並設有電台,保持與國內的聯係。其主要任務是:把傷病員和重要的戰略物資轉移到朝鮮;從朝鮮尋求援助及采購戰爭物資。同年7月,南滿的中共軍隊把大約2萬噸的戰略物資轉移到朝鮮。

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以7個師的兵力大舉進攻南滿解放區時,東北民主聯軍南滿部隊主動撤出了安東(今丹東)、通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東北民主聯軍先後有18000名傷病員及家屬,後勤人員撤退到朝鮮境內,有85%的戰略物資轉移到朝鮮境內,受到了朝鮮勞動黨和臨時政府的照顧。中共東北局還通過朝鮮北部輸送過境的物資,據統計,1947年、1948年轉運物資大約60萬噸。過境人員據不完全統計.1946年下半年有18批,3000多人次。原國民黨軍隊184師在海城起義後的官兵,也是借道朝鮮.路經圖們去北滿整編的。1947年春,由丹東大連去北滿幹部7000餘人,都是經朝鮮北部過境轉運分赴各地的。1948年通過圖們一南陽口岸過境人員達8685人。當時有不少民主黨派無黨派和海外華僑的代表人物為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也是取道香港經朝鮮轉道到達哈爾濱的。其中知名人士有李濟深、沈鉤儒;張瀾、馬敘倫、蔡廷錯、譚平山、郭沫若等幾十人。至於因事取道朝鮮的我黨的領導幹部為數就更多了,如陳雲、李富春、朱瑞、劉亞樓、肖華、張愛萍、韓先楚、周保中、於若木、蔡暢、李立三、伍修權、膝代遠、韓光、歐陽欽、何長工、杜平等同誌都曾在解放戰爭時期途經過朝鮮。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采取“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方針後,朝鮮又成了東北戰場同關內交通聯絡的重要通道。在中國抗日戰爭後期以及解放戰爭期間,為了共同的革命利益,大約有10萬名在東北的朝鮮人士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四野中的156、164和166師主要由朝鮮戰士組成。1946年至1948年,朝鮮向中共提供了2000車皮日本人留下的戰爭物資。1946、1947年,為支援中國共產黨的華東戰場,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購得420噸炸藥、200噸硝酸、100噸丙酮、300萬隻雷管、120萬米導火線和15萬雙膠鞋,從朝鮮南浦裝船運至中國大連轉運到山東,對支援山東解放戰爭發揮了很大作用。毛ze東曾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燦爛的五星紅旗上染有朝鮮革命烈士的鮮血。”

對於朝鮮人民自主的解放戰爭毛ze東主席一直是抱支持和肯定的態度。他深感中國革命的艱辛,對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懷有深厚的同情感和正義感,同時,也認為全世界無產者應該聯合起來,這也一直是當時共產主義的主流思想。在中國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對朝鮮人民的革命鬥爭曾多次表態要給予幫助。

1949年4月30日,在中國革命勝利的前夕,朝鮮勞動黨中央代表、朝鮮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到達沈陽,爾後赴北平,會見了朱德和周恩來4次。隨後,毛ze東接見了金一,金一向毛ze東轉交了一封朝鮮勞動黨中央的信,請求必要時把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成中的朝鮮師轉屬朝鮮政府。毛ze東在答應朝方的部隊和武器彈藥的要求後指出:“朝鮮隨時可能發生軍事行動,金日成應估計到這種情況,並做好周密準備。在朝鮮的戰爭可能是速決的,也可能是持久的。持久戰對你們不利,因為這樣日本就可能卷進來,並幫助南朝鮮政府。你們不用擔心,因為有蘇聯在旁邊,有我們在東北。必要時,我們可以給你們悄悄地派去中國士兵。”毛ze東甚至又明白地補充說:“都是黑頭發,誰也分不清。”同時,毛ze東將中朝會談情況向斯大林進行了通報,並指出“所有這些步驟隻有同莫斯科協調後,我們才會采取。”可見,當時毛ze東從國際共產主義角度出發,對朝鮮和蘇聯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

(二)新中國的對外政策

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著名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毛ze東指出“整個帝國主義製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大大地消弱了,以蘇聯為首的世界反帝國主義陣線的力量是空前地增長了。所有這些情形,使得我們可以采取和應當采取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製方針。”並就完整地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即“另起爐灶”和“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根據周恩來的解釋,所謂“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係,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我國同外國的外交關係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在談到“打掃幹淨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時,周恩來說:“帝國主義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想鑽進來.有幾個國家想同我們談判建交。我們的方針是寧可等一等,先把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餘勢力清除一下,否則就會留下它們活動的餘地。帝國主義的軍事力量被趕走了,但帝國主義在我國百餘年來的經濟勢力還很大,特別是文化影響還很深。這種情形會使我們的獨立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要在建立外交關係以前把‘屋子’打掃一下。”中央領導人認為在采取了這些措施之後,中國人民就在帝國主義麵前站起來了,“使我們改變了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關係。”可以說,在中國共產黨即將奪取全國勝利之時,毛ze東等領導人早已確定了對外政策方針。

1949年8月,美國國務署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這份白皮書旨在緩解國內壓力,表明美國政府已經為拯救瀕臨滅亡的國民黨政府傾盡全力,蔣介石垮台的事,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消息傳到中國,毛ze東馬上意識到白皮書即是事實真相,又是宣傳教育的好教材。白皮書公布的美國在內戰期間對蔣介石的巨大支持,恰好也是共chan黨要告訴中國人民的。這是鐵打的證據、天賜的良機,它告訴全世界美國人多麼陰險地為了本國利益而支操縱和敲詐蔣介石國民政府。新華社發表了《無可奈何的供狀》的評論,毛ze東連續發表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和《唯心曆史觀的破產》5篇文章駁斥白皮書,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美宣傳運動。毛ze東指出:“美國人出錢出槍,蔣介石出人,替美國打仗殺中國人,‘毀滅共chan黨’,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完成美國的‘國際責任’”。“多少一點困難算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此時,美國政府雖然十分震驚,但對中國還是抱有幻想,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政府內部在對華政策存有不同意見,其分歧主要來自美國軍方和國務署。軍方五角大樓堅持認為必須保衛台灣這一重要的軍事戰略基地,不能讓共chan黨政權占為己有;國務署則提出核心的問題是“防止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如果能以台灣換取中國新政權脫離莫斯科的控製,美國在亞洲豈非取得了比直接控製台灣更為明顯的戰略優勢。但是美國人的幻想不久就破滅了。

(三)毛ze東訪蘇和攆走美國人

1949年12月6日,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毛ze東乘專列前往十月革命的故鄉——蘇聯,這是他第一次跨出國門,也是新中國領導人的第一次出訪。出訪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參加斯大林70壽辰慶典,二是就兩黨兩國所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同斯大林直接會商,並簽署兩國間有關條約和協定。經過十天的漫長旅行,12月16日中午,專列抵達莫斯科雅羅斯拉夫車站。簡短的歡迎儀式後,毛ze東便前往斯大林衛國戰爭期間在莫斯科郊外的別墅下榻。當晚,毛ze東就到克裏姆林宮拜會了斯大林。斯大林稱讚毛ze東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很大,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並對中國革命取得偉大勝利表示祝賀,雙方談話氣氛融洽。12月下旬,各國代表團在參加了斯大林壽辰慶祝活動後紛紛回國,惟獨毛ze東留了下來。這是因為在是否簽訂新的中蘇友好條約問題上毛ze東與斯大林還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