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圍攻平壤時——跨過鴨綠江(1 / 3)

對於出兵朝鮮,中國領導人三次定下決心後又再三叫停,顯然,重要的考慮因素是蘇聯空軍和武器的援助。從表麵情況看,斯大林在中國已經決定出兵後,先是推遲蘇聯空軍掩護時間,沒過多久又明確表示蘇聯空軍隻是掩護後方,這一次又一次的後縮,不僅使中國領導人感到困惑和失望,而且使即將出國的中國軍隊處於十分危險的戰局。

實際上,蘇聯領導人從來就沒有準備直接參戰,在用詞上可以說是處心積慮的,如斯大林一直答應為中國部隊提供空軍援助,這個大前提是沒變的,但是,提供空軍援助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而且老謀深算的斯大林在開始討論出兵時,並沒有完全合盤托出整個想法,而是雙方經過多次商討,直到最後才明確這種援助指的是掩護中國軍隊的後方,而且是不支援地麵作戰,這足以展示斯大林高明的外交手腕和圓滑的外交語言。在這方麵,中國領導人顯然是缺乏經驗的,直到10月13日前他們還在指望蘇聯的“空軍掩護”。周恩來去莫斯科談判的主要目的,即中國提出的主要出兵條件,就是要求蘇聯空軍為中國入朝作戰的地麵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和掩護,而蘇聯這時卻明確表示不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毛ze東和中國領導人後來在這個問題上對斯大林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和抱怨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從文字上來看,蘇聯也沒有違背諾言。從斯大林對朝鮮人民軍作戰的支援看,不與美軍直接“交手”是蘇聯的一貫原則,在誌願軍入朝前蘇軍也沒有派飛機和潛艇配合人民軍作戰,而且還撤回了蘇軍顧問。因此,在中國的問題上,斯大林仍然堅持蘇聯不直接參戰。

(一)最後的決心

盡管在蘇聯提供空中掩護上一波三折,毛ze東於18日又一次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會議,研究出兵朝鮮問題。會上,剛回北京的周恩來介紹了幾天來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人會談的情況,彭德懷介紹了誌願軍出國前的準備情況。毛ze東最終決斷說:“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誌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會後,毛ze東於晚9時給鄧華等誌願軍領導去電,命令部隊按預定計劃,自10月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兩地開始渡鴨綠江,入朝作戰。一般都認為,中國出兵的時間是10月19日。但據最早赴朝參戰的第42軍軍長吳瑞林回憶,他的部隊是在10月17日和19日分兩批從輯安渡口進入朝鮮的。在入朝的前一天晚上毛ze東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定下出兵朝鮮的決心。

在援助朝鮮的問題上,斯大林要求中國出兵,而毛ze東要求蘇聯提供空軍支援,從社會主義陣營的要求來講都是正常的,但是,從當時斯大林的地位來看,蘇聯掌握了主動,這應是不容質疑的。不過,毛ze東在國內經濟困難重重、軍事上又沒有必勝把握的極其不利的條件下堅決主張派出軍隊赴朝作戰並不僅是出於斯大林的要求和壓力,而是有他自己的深層考慮。

關於這個問題,歸納起來大體有這麼幾種推斷:一是認為毛ze東是出於國際共產主義信念和革命的意誌,以及他渴望戰勝美帝國主義的激情和責任感,並以此作為一種革命的動力和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手段,1949年毛ze東就對朝鮮的同誌有過許諾,而且,支援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一直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責任。二是認為毛ze東主要是出於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如果金日成在戰爭中失利,其結果很可能是把戰火燒到中國東北,為了保護中國東北的工業基地,免除反動勢力對中國安全造成的威脅,中國隻能進行一場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爭。三是避免蘇聯過多染指中國。莫斯科對戰爭局勢繼續惡化的對策和安排應該是早有打算的。蘇聯駐朝鮮軍事代表團團長紮哈羅夫曾建議金日成將失去戰鬥力的部隊轉移到滿洲整編,斯大林在與周恩來會談時也提出“要朝鮮同誌做有組織、有計劃的撤退”,並答應他們把主要力量、武器、物資和部分工作人員、幹部撤到中國東北,以後便於重新進入朝鮮。斯大林甚至通知中共中央,要金日成到中國東北組織流亡政府。這樣,一旦戰爭擴大,中國東北就會成為中美之戰的戰場。毛ze東當然會考慮到,如果美國跨入中國境內,斯大林便極有可能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派幾十萬蘇聯遠東軍進入中國東北援助中國作戰。這一點,斯大林想的非常明白,一方麵他不願意看到中國不出兵;另一方麵中國肯定不願意在中國東北開辟新的戰場。因此,斯大林在給毛ze東的電報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如果戰爭擴大,由於中蘇同盟的關係,蘇聯也將參與進來,這樣,斯大林就把“燙手的山竽”交給了中國。

毛ze東當然不會忘記,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從而迫使蔣介石簽訂了損害中國主權的城下之盟。毛ze東也不會忘記,新中國領導人在東北問題上與蘇聯進行了艱苦談判,中蘇新條約規定蘇聯歸還長春鐵路和旅順、大連是“虎口奪食”逼出來的。毛ze東更不會忘記,1904年的日俄戰爭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中國不僅丟失土地,人民也跟著遭秧。蒙古問題中方作了讓步,蘇聯對中國的東北和新疆限定了“勢力範圍”,因此,一旦讓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而蘇聯再次出兵東北,那麼,這一地區不是被美國占領就是被蘇聯控製。就是說,無論戰爭勝敗如何,中國都無法保證對東北的主權不受損害。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做法,當然是把戰爭阻止在中國邊境以外。

從以上情況和分析,可以認為中國出兵朝鮮不單單是一種想法或理由,而是多種因素考慮的綜合性結論,也是毛ze東和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的一次艱難的、無奈的抉擇。

(二)眼淚和對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剛剛建立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麵對帝國主義的敵視和壓迫,中國必須借助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這是毛ze東決定與蘇聯“一邊倒”的基礎。特別是在美國軍隊逼近中國東北邊境的緊急情況下,中國要對抗美國的侵犯和保衛國家的安全,在外力上也隻能依靠蘇聯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因此,毛ze東決心出兵朝鮮與美國對陣的條件是必須得到同盟國蘇聯提供軍事援助的保證,這也是蘇聯應盡的義務。

中蘇之間在參與朝鮮戰爭問題上雖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雙方在空軍方麵又存在著分歧和矛盾。毛ze東最終做出的中國出兵朝鮮的決定化解了中蘇同盟在剛剛形成時就出現的危機,並贏得了對蘇關係的主動,協調與合作已經成為中蘇同盟關係中的主流。蘇聯在進入冷戰狀態後已經確定了與美國和西方進行全麵抗衡的基本戰略,非常需要有中國這樣一個東方大國作為夥伴,且可保證其遠東地區安全,因此,斯大林認為蘇聯的實力尚不足以與美國發生公開的和直接的軍事衝突時,他恰恰需要中國為其對抗美國打前陣,在亞洲消耗和拖住美國。毛ze東後來說得很形象:“讓中國人把腰弓起來當座橋,讓美國人踩著到蘇聯,讓蘇聯人踩著到美國。”

據說,當斯大林聽說中國已決定出兵後,潸然淚下,直誇中國人好,中國同誌偉大。然而,美國人可不這麼看。《紐約時報》記者哈裏森·索爾茲伯裏認為,這乃是鍔魚的眼淚。是斯大林用一把鋼鉗把毛給死死地夾住了。

20年以後,1970年10月10日,毛ze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曆史過程,請看當時的對話:

毛ze東:事情總是這麼彎彎曲曲。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