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向鴨綠江突進”(1 / 3)

(一) 輕敵的構想

根據朝鮮的敵情報告,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前確定了如下作戰部署和方針:“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麵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弱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根據朝鮮戰場和誌願軍實際,毛ze東還作出了如下具體安排:誌願軍全部於10月19日向朝鮮境內出去,先頭軍可以7天時間進至朝鮮北部德川、寧遠線以南的山嶽地帶,休息一至兩天,於10月28日開始構築工事。誌願軍全軍26萬人可以10天時間渡江,則可於10月28日全部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集結。並準備在11月間在德川地區打一個勝仗。甚至還設想誌願軍“在工事已經修好敵又固守平壤、元山不敢來攻的情況下,再將軍隊的一半左右開回中國境內練兵就糧,打大仗時再去”。同時,還寄希望在我軍“修築工事期間,朝鮮人民軍方麵還是繼續抵抗,盡可能遲滯美偽兩軍前進。”例如,入朝前,賦予第38軍的任務為誌願軍總預備隊,計劃進到輯安、江界後,集結3個月,以便改善裝備,熟悉朝鮮的地理民情以及作戰的後勤設施。因此,軍以軍偵察隊為主,由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帶隊,組成先遣隊,尾42軍之後,於10月19日提前入朝。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隨同前往,進至滿浦熟悉敵情地形。從以上作戰構想看,一方麵朝鮮人民軍已經潰敗,聯合國軍快速北進,敵情掌握不準,另一方麵,當時還過於相信朝鮮人民軍的戰力,沒有預想到情況的突然變化。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界河,在朝鮮邊境地區的江界、滿浦地區,是密林覆蓋的山嶽地帶,朝鮮政府就是把這個江界作為臨時首都的,這裏也曾是抗日遊擊隊作為據點的天然要塞。在鴨綠江中遊開發的水豐水壩,位於新義州上遊60公裏處,滿滿地儲存著約100平方公裏的水,這裏發出的電力,可滿足當時朝鮮和大部分需要和中國東北地區重工業需要量的30%。從鴨綠江到平壤附近,大約120公裏,其間較大的一條河流叫清川江。清川江是鴨綠江南麵100公裏大致與其平行的一條大河,同支流九龍江及從博川附近南流的大寧江一起,形成了朝鮮數量不多的河口平原。在清川江和鴨綠江之間,有從蓋馬高原延伸的江南、狄逾嶺兩大山脈,沿清川江南麵的有妙高山脈,都是岩石林立峰巒疊嶂。敵我軍隊的行軍路線都是在700—1000米高的巍峨群山之間穿越的峽穀道路,山脈的入口和河穀的出口往往成為雙方戰鬥的焦點。

(二)敵快我變

就在誌願軍部隊大規模入朝的第二天,即10月20日,氣勢如虹的“聯合國軍”占領平壤後,便開始由平壤、元山一線,向朝鮮北部邊境全線推進。其西線韓國第2軍之第6、第8師進到順川、新倉裏、成川、破邑一線,距離誌願軍預定防禦地區隻有90~130公裏;東線的韓國第1軍首都師已占領五老裏和東海岸的洪原地區,進至誌願軍預定防禦地區。而此時,誌願軍僅有4個師又1個團渡過鴨綠江,進到義州以東和朔州、滿浦以南地區,各部隊距離預定防禦地區還有120~270公裏。誌願軍已經不可能先敵進入預定地區,組織防禦。

10月21日21時,鄧華根據毛ze東的數個電報和彭德懷的電報,決定改變原定部署:以一部兵力鉗製東線長津方向前進之敵及可能由元山、平壤增援之敵,集中3個軍,在龜城、泰川、熙川、德川、寧遠地區,各個殲滅韓軍第6、第7、第8師。與此同時,誌願軍了解到韓國第6師正集結於順川、新倉裏之間,韓國第8師集結於江東、成川之間,繼續向北推進,可能進至博川和軍隅裏地區,呈孤軍冒進的態勢。第7師在成川、順川間為預備隊。當天,美軍一架F-51戰鬥機在中朝邊境被誌願軍高炮部隊擊落。

10月22日美第8集團軍指揮美第1軍和韓第2軍繼續向北發展進攻。美第1軍由美第24師(配屬英27旅)、騎兵第1師和韓國第1師、第7師編成。其騎兵第1師擔任平壤地區的警備;韓國第1師向水豐水壩、美第24師向宜川追擊;韓國第7師為預備隊。韓國第2軍(劉載興少將指揮)由韓國第6師和第8師編成。其第6師從順川經熙川向楚山和碧潼、第8師從德川經熙川向江界——滿浦鎮地區突進,企圖拿下朝鮮政府。

10月22日,在晚秋陽光照耀下,聯合國軍各追擊部隊終日北進,逼近了清川江。韓軍第6師主力逼近熙川、第8師占領寧遠、第1師進至軍隅裏。而誌願軍部隊尚在向預定戰役集結位置開進中,由於徒步行軍,又是晝伏夜行,加上朝鮮難民隊伍向北逃難道路擁擠,部隊開進速度緩慢。23日早晨,第40軍第118師進至東倉,第120師進至泰川附近;第39軍第117師進至泰川及以東地區,第115師進至宣川、鐵山。這樣,誌願軍第13兵團已經無法先敵完成戰役展開,也不能實現在龜城、泰川、雲山、溫井地區殲滅韓國第6、第8師的計劃。當天晚上19時,誌願軍第13兵團根據毛ze東和彭德懷的電報精神,再次調整方案,確定在龜城和泰川西北、溫井和雲山附近地區,殲滅突出冒進的韓國第6、第8師。

10月23日,韓國第1師和英第27旅一起到達清川江畔,分別推進到安州和新安州的渡河點,但是,清川江的橋全部都被爆破了。當夜,韓國第1師在安州上遊3公裏找到了徒涉點,並令一部渡河掩護修複安州的木橋。翌日早晨,木橋修好就可以通過大型汽車了。韓國第6師沿清川河穀向東北推進,在熙川南遭到了朝鮮人民軍1個團的伏擊。雙方經過激戰,人民軍退守熙川。韓國第6師在熙川留置一部掩護第8師前出,主力馬不停蹄地西進趕往北鎮。

(三)彭德懷和麥克阿瑟

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進入朝鮮後,才發覺在安東上車時,沒有把翻譯帶上,語言不同,無法問路。正在焦急為難時,朝鮮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派人來街口迎接。樸憲永一見彭德懷,就焦急地說:“今天敵人占了平壤,現在金首相已撤離德川,我正與金首相聯係,請彭司令在此稍候。”聽到這突然變化,彭德懷立即讓楊參謀把五萬分之一的朝鮮地圖鋪在地上,拿過蠟燭仔細研究,不盡感慨地說:“我帶兵打仗幾十年,還沒有遇到象今天這樣既不明敵情,又不明友情和地形的被動情況。”

兩天後,10月21日9時,彭德懷與朝鮮首相金日成在朝鮮的一個小村莊——大洞(朝鮮東倉和北鎮之間山溝內)進行了會麵,在一所整潔的朝鮮式房屋前,早已等待多時的金日成微笑著迎了上來,並接照朝鮮的風俗引導彭德懷脫鞋入室,開始了首次會談。在雙方互致問候和通報情況後,金日成針對誌願軍到朝鮮語言不通,會遇到不少困難的情況,提出朝鮮人民軍和政府抽一部分人到誌願軍的師司令部,充當聯絡員、向導和翻譯,彭德懷十分認同,並向毛ze東發了電報。時近響午,金日成已安排好午餐。幾位朝鮮女同誌端來了大米飯和一盆清燉雞,還有幾碟泡菜、幾個罐頭和一瓶葡萄酒。金日成邊端起酒杯邊說:“這蘑菇燉小雞,是用當地的山雞,長白山上的蘑菇,鴨綠江裏的水做的,雖說不是什麼名貴菜,卻表達了我們的一番心意。朝鮮是出人參的地方,隻是在這戰亂年月,那東西不好找,等趕走了美國侵略軍,我再請你們喝參雞湯。好,現在我提議:這杯酒一是為彭司令員接風洗塵,二是感謝中國政府對我國的支援,三是為朝中兩國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幹杯!”彭德懷也不客氣,幹杯之後就用筷子挾起些泡菜放到嘴裏嚼著,連說:“哎,這個東西好吃,清口,下飯——有辣子沒有?”“辣椒有的是,”金日成吩咐一旁的人說,“快去搞點辣椒來!”中國湖南人和朝鮮人一樣喜歡吃辣椒,兩個人接著又碰了杯。據彭德懷抗美援朝的司機劉祥回憶,“入朝初期,工作和生活條件都很差,首長沒有辦公室。我和彭老總及郭洪光同誌住在一間房裏,參謀毛an英和楊鳳安住在另一間房裏。鋪被子時,我們特意把彭老總的被子鋪在炕頭上較熱的一邊,到睡覺時,彭老總一看,硬是要我睡在炕頭上,他說我年紀小怕冷。”據說,彭總在朝鮮戰場,放在桌上和枕頭旁的3本書中,有一本是麥克阿瑟在二戰中的登陸作戰戰例和他的生平經曆材料。熟悉敵人指揮官的脾氣和秉性,掌握美軍的特長和規律一直是彭德懷經常告訴參謀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