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天子門生(1 / 3)

韓寶來用的是整套葉嘉泡茶的程序:備杯、備水、溫壺、取茶、溫盅、置茶、衝茶、燙杯、備杯、分茶、端盤獻茶。嗬,你看他每一次注水、每一次斟茶,做到心隨水,水隨心。不論多麼熟悉這道茶,多麼熟悉手中的茶具,每次泡茶時都有一份恭敬心,恭敬手中的每一道茶。

王學兵看韓寶來恭敬端上茶,馬上說:“聆聽總理諄諄教誨。你應該要行拜師禮。師道尊嚴。明白嗎?”

韓寶來不敢怠慢,單膝跪下:“請恩師品茗。”

總理看韓寶來行如此大禮,忙樂嗬嗬地出手托起他:“不敢當。不敢當。我平生讀書甚多,確實沒有收一個弟子,孺子可教,我就收下你吧,做我平生的衣缽傳人。我一生躬身自省,未敢有絲毫懈怠。收你做衣缽弟子,也不辱沒你。喝了你的茶,人家涓滴之恩湧泉相報,我就越俎代庖,忝為人師。你先聽我一番入門訓誡吧。”

韓寶來再躬身行禮,聆聽教誨。記者的閃光燈閃過不停。總理品了一口茶,連稱好茶,果然非凡品,然後緩緩道來:

“我要傳你四字真言:謹小慎微,防微杜慚。知恥大勇,立德養氣。知行合一,格外致知。克己複禮、慎獨寬人。前麵八字,是曆史上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做事情,一定想好細節。現代管理叫係統控製理論。凡是決策,一定要想好每一個細節。現在辦好一件事情,那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協作完成,不是哪個人,哪一個部門能完成得了的。那就要用信息去控製它,叫數字化管理。防止細微之處,損毀你的工程。中間八字,你膽識過人,很好。這是辦大事情的先決條件,沒有一個敢闖敢幹的觀念意識,那是一個庸才。但要知恥,一定要知恥,不知恥就容易誤入歧途,走入極端。改了之後,慢慢養有一身正氣,正氣在身,仁者無敵,才是真正的大勇。”

“知行合一。通俗的理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個理解雖然不能算是錯,但是隻是對於‘知行合一’四個字的淺顯的理解了。王陽明認為知與行本就是一體,知就是行,行就是知。比如說看見美女心裏歡喜,不是先看見美女,然後才去歡喜的;看到便便偏皺眉頭,不是先看到了,再立個皺眉頭的想法。再比如講孝,說一個人知道孝順父母,一定是他已經做出了孝順的事情,人們才會這樣認為的。就是說,知是內在的行動,行就是外的觀念。

“格物致知。朱熹講‘格物致知’:萬事萬物都有天理存在,我們要努力尋找蘊含於萬事萬物中的道理,最後摸索總結出天下至理,最終成聖。說白了就是‘格物窮理’。王陽明講‘格物致知’:格為正,物為事。這裏的事也不是事物的事,而是意之所在,意之所發,也就是心中之事,心中之物。所以王陽明理解的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說,我們都有成為聖人的潛質。格物也就是回歸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心中種種不正常的思想,欲望,情緒,觀念正過來。簡言之,朱熹向外尋求天下的道,王陽明向內向自己的心尋求。

“再說個額外的:存天理,去人欲。這在近代中國應該算是被誤解最深的六個字了。這裏的‘人欲’並不是指的人的欲望,而是指超出合理、正當範圍的欲望。雖然說這個‘合理’與‘正當’很難界定。但是卻不難判斷的。比如說人餓了,一天吃三頓飯絕對百分百的正當,可是一頓吃個三五萬的,就不正當了。再比如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個是天經地義的,可是如果你娶一個不算,包了個二奶還覺得不過癮,再來個小三小四小五啥的,就屬於要去的那個‘人欲’了。所以宋明理學家們提倡的‘存天理,去人欲’是指去掉不合理的欲望,而不是所有人的欲望。”

這番話說得韓寶來汗流滿麵,羞愧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