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7捅破一層窗戶紙(1 / 2)

總理大手一揮:“我相信你的大神級論證,但專家信不信你,我就不敢打保票了。我馬上組織專家論證,論證,論證!”

當晚,從全國各地來的一百多名中科院和工程院專家齊聚武漢長江水利局,聽韓寶來繪聲繪色講完他的發現。請專家論證。

中科院院士郭開朗說:“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形地貌很特殊,與高原腹地平坦一大塊不同,而是被水衝刷成巨川高嶺平行間隔。從西往東依次是:雅魯藏布江、念青唐古拉山、怒江、他念他翁山、瀾滄江、芒康山、金沙江、雀兒山、雅礱江、羅柯馬山、大渡河、巴顏喀拉山、黃河,極為規律的兩山夾一水,兩水隔一山。山是高山,水是峽穀,高差都很大(500—2000米),深邃非常。當地人形容說:仰望山接天,俯視江為線;對麵能說話,相會要一天。絕對可行!”

另一名工程專家楊鴻基說:“再看看海拔,沿途熱玉——昌都——贈曲——甘孜——壤塘——麥爾瑪——賈曲,沒有一個超過朔瑪灘的3588米,河道都是現成,打幾條隧道,築幾道壩,水就自己流過去了。在這些南北走向的巨川大山中,都有很多東西向的橫切溝壑、溪澗,它們往往形成對尾溝或同源溪,成為巨江大河的分水嶺,埡口。這些埡口很低薄,有的打隧洞,即可聯通,有的連隧洞都不用打,做個小工程即可通水,甚至不用做任何工程,隻要在江河峽穀處築壩抬高水位,水便可沿埡口溢流過去。”

兩位權威專家此斷言一出,好似一層窗戶紙被捅破,讓人豁然開朗。想起血與火年代的一句話,“中華不會亡!”如今麵對嚴酷環境危機威脅國人生存的時候,西藏“華夏水塔”發現,也不由讓人感慨:天不負中華!沒有水,西部大開發就是一句空話甚至是一場災難。

地理學家鮑澤目光遠大,說出了他的宏論:“賈曲入黃口首先貫通,1000億立方米藏水入黃,可以保證母親河不斷流,為沿黃甘肅、寧夏、內蒙、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京津地區送去急需的生命之源。同時,充足的水量可以有效衝刷河床,徹底消除懸河之危。另外,足夠的入海徑流不僅能改善黃河三角洲以及渤海近海生態,更可使黃河恢複通航,萬噸巨輪直上西安。那麼還有第二期二期通過增加取水點,加鑿輸水隧道,提升引水量至2006億立方米。其中,500億立方順黃河而下,300億立方由黃黃工程引入黃土高原用於灌溉和綠化,另外1200億立方向西進入青海湖盆耳海,經調蓄後再分三路,向西400億立方一路至塔裏木盆地,一路經河西走廊至烏魯木齊,出伊犁,進入哈薩克斯坦與國際運河相接,向東800億立方至內蒙古岱海,再次調蓄後,供水甘、寧、蒙、晉、冀、京、津、遼、吉,並實現青海湖——西寧——蘭州——銀川——包頭——呼和浩特——岱海——大同——北京——天津——渤海通航。朔天運河三期,就是第二梯級工程,暫時叫副線,從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東,沿2200—1000米等高線,引丹巴曲、察隅河、獨龍江、怒江、瀾滄江、元江、南盤江(珠江上遊)、長江諸幹支流水到甘肅省定西祖曆河入黃河,從寶雞入渭河,渠化渭河、汾河,勾連滹沱河、永定河,使寶雞——西安——臨汾——太原——忻州——石家莊——北京——天津實現通航。此工程主要是攔截長江、珠江洪水,年引水1800億立方米,基本解決長江、珠江水患並在其下遊幹旱時保證供水。如此,朔天運河總引水量達3800億立方米,年發電1萬億度,建成萬裏運河航道,實現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長江、黃河、海河、黑龍江、遼河、鬆花江、塔裏木河十大水係連通成網。”

總理激動得手心出汗,聽專家讚成韓寶來偶然說了一句看似荒謬的話,沒想到得到如此眾多專家的肯定,總理需要冷靜,需要科學大數據:“有可行性嗎?你們都要冷靜。科學可開不得半點玩笑。”

韓寶來笑容可掬地說:“總理爺爺,我先築一個大壩試試看,看能不能把本來流入長江的水從賈曲灌入黃河?”

“可以試!”水利部長湯恩華激動不已,“水,生命之源,治水,考驗一個民族的智慧。多年來的治水經驗教訓表明,僅在流域內動作,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中科院水利專家崔宗浩先生在考察美國、法國和印度等國水利,他有獨到的見解:“韓寶來同誌的發現,提供了最偉大的思路。美國擁有1.8萬公裏運河,麵積55萬平方公裏的法國修了4800公裏運河,全國的自然河流連通成網,印度也有建全國水網統一調度全國水資源的計劃。要解決中國水的問題,也必須使全國主要江河聯通成網,互通互補,截洪濟旱,抽豐救欠,實行全國水資源統一總調度。朔天運河,正是這種治水新思維的最好實施。治水新思維,還需要戰略眼光。有人總愛用以色列為例說明節水的可行、調水的不必,但他們並未看到問題的實質。我國農業用水要占到總用水量的80%,以色列和華北地區降水量差不多,但以色列農民的比重不到10%。更重要的,臨近歐洲,以色列可以放棄低效率的糧食生產,轉向高附加值的花卉和蔬菜生產,因而可以承受高額的水費支出。在中國,這些條件都不具備。節水,應該主要針對城市和工業,在農村,任何產業升級以及高成本的節水措施都不能成為反對調水的理由。當農民得不到、用不起水的時候,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將被徹底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