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曉之以理(1 / 2)

“聽過啊!如淨大師快講吧!這個道理和現在棲霞寺遇到的問題有關係嗎?”有些急性子的僧人馬上就開始喊起來了。

“當然是有關係了,想想看,棲霞寺這樣的情況已經維持了至少幾十年了吧!”其實這是朱重八推測的,畢竟大元到現在也就是幾十年而已!

“是啊!很多年了!”這個時候,一位上年紀的僧人終於話了,因為朱重八這句話突然讓他精神起來了,因為過去的那些事情關係著他的夢。

這位僧人年輕的時候,因為家裏出了事情,不得不落發為僧,但是原來這位僧人可是一位讀書人,但是大元朝科舉考試錄取人數太少了。

據史書記載,自元仁宗下詔恢複科舉,整個元朝共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9人。

這位僧人年輕時,也曾想通過科舉立身,但是那個時候,大元丞相伯顏擅權,連續廢除了兩屆科舉考試。想想看,科舉考試可是每三年才舉行一次的。

當時這位年輕的讀書人,一怒之下就出家做了和尚,直到今,也是幾十年過去了。

“對了,曆史上有件事你們都聽過嗎?就是商鞅變法!”朱重八到這裏,看了大家一眼。

“聽過!聽書的先生過的!”

“聽過就好!其實這治理國家和治理寺院,有的道理是相通的。一個國家想要富強,就要人們勤於生產,一個寺廟也是這樣,也是需要勤於生產,增加財富!”朱重八到這裏的時候,他在非常認真的觀察著大家的反應。

因為下麵就是朱重八要講的非常重要的問題了,因為下麵他講的這件事情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話,對於朱重八來,這次他協理棲霞寺方丈的事情,已經成功了一半了。

一個人如果從心裏同意你的想法的話,下麵你讓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是肯定會積極配合的,不會有別的想法。

對於這一點朱重八是非常重視的,在皇覺寺,朱重八對於那些僧人,還是老方丈都是這樣的,雖然朱重八對於皇覺寺還有不同的辦法,但是這些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於棲霞寺來,這裏存在的問題和皇覺寺是不一樣的,所以朱重八需要采取不一樣的辦法,這就是因地製宜,如果朱重八不顧這裏麵的實際情況,執意按照朱重八在皇覺寺那裏的所做所為照搬過來的話,也許還會成功,也許會失敗。

在皇覺寺朱重八是大力發展肥料,種子等事業,是因為那裏周圍都是不富裕的農村,朱重八隻有這樣做。

棲霞寺這裏卻是不一樣,雖然這金陵附近也是有廣大的農村的,但是金陵卻是城市,而且是位於長江沿線的重要的大城市。

在這裏可以做更有力的事情,為什麼要盯著肥料不放呢?當然了,如果這裏肥料或者是其他朱重八的發明能夠賣出大價錢的話,朱重八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的。

等了很長時間,這才有僧人話了,“是啊!我們雖然出家為僧,但是我們也是需要吃飯穿衣的,我們也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