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非常清楚,大明朝的建立與興衰,關鍵在於他自己。
對於任何困難,他要首先能夠進行前期的預計。
還有就是,如何能克服困難,利用當前的條件,達到自己的目的。
現在大戰前夕,朱元璋反而是非常冷靜的,
他在反躬自省,發現自己的缺點之所在。
然後加強學習,思考,補齊短板,讓自己以最充沛的精力,最堅定的信心,迎接即將到來的所有挑戰。
他手下的那些將領,打了敗仗,可以逃跑,可以有其他的事情去做。
但是朱元璋卻不能逃跑,沒有別的選擇,隻能與金陵共存亡。
因為現在大明還有建立,他最終的結果,最壞的結果,他心裏是很非常明白的。
不過朱元璋此刻那是非常冷靜的,也是非常平靜的。
一旦你對什麼事情都有很多的考慮,有充分的預計,那麼你就可以靜待大戰的到來。
根據自己前期的安排,投入重兵,把握非常關鍵的戰鬥。
這一點,朱元璋想的非常明白。
畢竟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子的。
你要是準備好了,自己可以非常從容的麵對任何問題。
雖然萬事萬物都有很多的道理,也是非常複雜的。
但是呢,朱元璋此刻就是化複雜為簡單,抓住關鍵因素,達到自己的目的。
人是萬物之靈,但人也是最難管的。
朱元璋在想,一個人為什麼會追隨你,為什麼會背叛他?
他在想,這裏麵的最關鍵因素在哪裏?
這樣的事情,也許沒有人能夠告訴朱元璋,那朱元璋隻有通過自己的內心自省,明白這裏麵的根本因素。
朱元璋在想,當初他離開濠州城,帶領了十幾員大將一起出去,創立一番新天地的時候,那十幾位兄弟為什麼會跟著他走?這一點,他要想清楚,想明白。
還有就是,劉伯溫為什麼會投奔於他?
他請劉伯溫多次,劉先生不來,而後來劉伯溫自己就到金陵城來投奔於他,那他朱元璋的優勢在哪裏?
為什麼劉伯溫在天下英雄這麼多情況下,選擇他,而不是就近選擇那個張士誠,這都是朱元璋要考慮的事情。
所謂知己知彼在百戰不殆,這樣的事情,沒有人替朱元璋回答,隻有他慢慢思考,自己去找答案。
而且這個功課是必須要做的,隻能自己做,任何人也代替不了。
朱元璋覺得當初之所以那十幾個兄弟跟著他一起離開濠州城,是因為第一是濠州城內部真的太亂了。
一片烏煙瘴氣,一個彈丸之地,竟然有那麼多大帥,天天大家想的,並不是去殺韃子,而是內訌,都想當濠州城之主,這樣的環境下,你想想看,這些兄弟們心裏會怎麼想?
而朱元璋,當時表現的非常優秀,殺敵勇敢,有勇有謀,打了幾次仗都是勝仗。
還有就是他有義父郭子興郭大帥的支持背書,因此呢,讓朱元璋有了一定的威望。
後來朱元璋又連續占領了很多的小城池,直到最終占據金陵作為他的大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