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什麼事情都是雷厲風行的,其實他也是記得論語中很多名言警句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些話裏麵的人生觀構成了朱元璋行事的基本準則。
不過朱元璋突然有了一個新想法,那就是現在的世道,那是不能學儒家之道的。
畢竟現在是大爭之世,當務之急是一統天下,亂世需要用重典,而不是仁愛。
因此朱元璋又把《論語》放在一邊了,他拿起來了《孫子兵法》進行研究。
其實這本書他已經看了很多遍了,但是朱元璋總覺得自己還是不太明白。
字麵意思,那是很清楚的,但是真正的精神內涵還需要好好的深刻領會。
不過朱元璋總是靜不下心來看書,其實這也難怪,現在的朱元璋那真的是日理萬機,怎麼可能有閑暇時間呢?
他現在腦子裏麵想的都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事關全局,不可馬虎,一旦方向錯誤,真的是後悔莫及。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句話朱元璋那是非常喜歡的。
現在各大勢力之間的小摩擦那是不斷的,但是大戰卻是沒有。
但是朱元璋看的很清楚,這不過是大亂之前短暫的平靜而已!
接下來,張士誠會進攻劉福通,陳友諒會摔傾國之兵來進攻金陵。
說來也是挺奇怪的,大元朝廷卻是在觀望,因為經曆了數年的戰爭,大元殘餘的那些力量基本上快消耗殆盡了。
天下群雄的態勢已經是非常明朗了,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那是最大的三個勢力,其他人已經日薄西山了。
對於現在的態勢,朱元璋那是十分清楚的。
曆史上的洪武大帝在接下來會去救小明王,與張士誠在廬州大戰,陳友諒大兵攻打洪都,這是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
這些大戰的最終結果,基本上決定了未來的天下究竟落在誰的手上。
後世的曆史學家,包括朱元璋事後總結,都覺得不應該去救小明王,更不應該去攻打廬州,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軍事決策。
要是陳友諒當初沒有攻打洪都,而是直接攻打金陵的話,那估計天下就沒有朱元璋了,更沒有大明了。
不過此刻朱元璋卻是有不一樣的看法。
如果曆史上的洪武大帝沒有犯這些錯誤,那麼陳友諒也不會傾巢而出,更不會在久攻洪都不下的不利情況下,進軍鄱陽湖。
陳友諒不困在鄱陽湖,朱元璋也不可能一戰定乾坤,要是朱元璋在鄱陽湖沒有消滅陳友諒,估計最後誰逐鹿中原,還存在變數。
兵不厭詐,朱元璋想了一下,他覺得自己還是要按照曆史原來的軌跡來做事,隻不過自己每一步都留有後手,那就可以了。
不行,朱元璋心想,自己還是要和別人去商量一下該如何決策,道理都是這樣的,越辯越明。
不過朱元璋這次暫時不想去找劉伯溫說這件事,他想另辟蹊徑。
小酒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