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周易——中國式智慧的源頭(2 / 3)

領導者的憂患意識:

作為一本占筮之書,它的主要職能就是防患於未然。《周易·係辭下傳》雲:“《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可見,《易》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防患於未然,化險為夷,趨吉避凶。憂患意識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永久的命題即源於此。之後,有關這個命題的論述綿綿不絕。

在《周易》看來,防患於未然的關鍵在於個人主觀上的道德修養。《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說君子白天進德修業,晚上反省憂慮,就不會有什麼災害降臨到自己身上。可見,隻要自己修德警慎,就能防患於未然。

當然,防患於未然也是一個具有實際可行的、能操作的具體技巧,這就是“早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坤·文言》)任何突發狀況都是由量的微變累積而成的,所以隻有極早察覺、“早辯”,才能夠免於禍患。

比爾·蓋茨有句名言說:“微軟距離倒閉永遠隻有14天”。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任何企業都必須麵臨這樣的困境:雖然今天可能有著獨家經營的優勢,但很快就會有更先進的科學技術,更先進的設備出現了。因此對於所有的企業管理者來講,繃緊腦筋裏的這根弦,樹立憂患意識,高瞻遠矚,瞄準市場,把握好前進的方向是其必備的素質。

決策中的變通創新:

“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惟變所適”,《周易》這部書的核心就是宇宙事物是一個永恒的循環變通,所以外國人把《周易》稱為“變化之書”,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心。

大自然的規律是任何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曆從萌芽到高潮到消退這麼一個循環過程,無論是有生命的生物還是無生命的組織皆然。對於組織領導者來講,最大的責任就是盡可能長地保持組織的高潮期。要做到這點,《周易》的答案是“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達則久”(《周易·係辭傳》)。如果說憂患意識是為了防止由好變得不好,那麼變通就是為了尋找由不好變好的途徑。在《周易》中,宇宙萬物就是一個由好變壞,再由壞變好的永恒大循環。

如何變呢?《周易》強調的是微變、漸變,是相時而變。“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周易·彖傳》)。中國哲學史專家餘敦康先生指出,《周易》中所謂的人與時“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行為與環境的關係,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必然性的關係。順時而動必獲吉利,逆時而動將導致災難,主體行為是否正當,並不完全決定於主體行為本身,而主要決定於是否適應環境的需要”。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轉化的,在任何一個組織裏,隻要你能夠巧妙地利用客觀因素,找到好的“時”,對現有的製度、體製進行適當的微調,就能夠使它長久地存在。

《周易》裏,變革和創新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物極必反,物盛則衰,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宇宙中的自然事物,其變革是一個自發的、自然的過程。所以,企業的變革、產品的創新也應該是企業家的一個自發自覺的活動。哪個企業家能銳敏地洞察到應該變革時,就立即采取相應的、正確的措施實行變革,進行創新,那他就是成功者,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在《周易》體係中,主體因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所以《周易》的博大與精深也必須依靠主體的實際經驗來體察、感悟,無論是個人的生存、處世,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是如此。

大家眼中的《周易》

《易經》裏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賢人為何人?乃當今所謂的“領導者”。可大之賢人之業又為何業?乃當今所謂的“長青基業”。至於“賢人之德”就是我們一直探討的“領導才能”。

——葉鶯柯達公司全球副總裁

《易經》講“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盡管治理企業的法則很複雜,管理中存在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但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刪繁就簡三秋樹”,中國式的管理智慧善於運用係統分析的思維,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麵,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我們的優點,要加以發揚。

——羅暢樸智管理谘詢公司高級合夥人、副總裁

《易經》中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