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治理國家與養病是一樣的道理。病人越感覺痊愈了,越要細心調理養護,若疾病複發,就不可救治了。治理國家也是如此,現在天下雖然稍微得到一些安寧,更須小心謹慎,如果驕傲自滿,奢侈放縱,必然會遭到喪敗。天下安危係於我一身,所以我一天比一天慎重,不敢稍有懈怠。
3.然耳目股肱,寄於卿輩,既義均一體。宜協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極言無隱。儻君臣相疑,不能備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貞觀政要·政體》
[譯文]你們是我的左膀右臂,大家是一個整體,應該齊心協力,若有什麼事,可直言不諱。倘若君臣相疑,不能坦誠相待,那就是國家的危害及不幸啊!
4.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顏麵,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貞觀政要·政體》
[譯文]人的意見,每次都有不盡相同的地方,都是為了公事。可有的人卻有護己之短的毛病,忌諱別人說自己的過失,一旦有這種情況,就心懷怨恨。也有的人怕與別人結下私恨,就維護雙方的顏麵,不管是否正確,都隨聲附和。因為顧忌一個普通官員的情麵,卻成為大眾的禍根。這實在是亡國的做法,眾大臣一定要注意防範這種行為。
5.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貞觀政要·任賢》
[譯文]人以鏡子正衣冠,可以整肅儀容;以曆史為鏡子,可以探討曆代國家興亡和盛衰的原因;以人的言行舉止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成敗得失的原因。我常常佩帶這三麵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
6.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是以天下喪亂,莫不由此。——《貞觀政要·求諫》
[譯文]自古帝王大多都喜怒無常,高興了就連無功的人都濫加獎賞,生氣了就不分青紅皂白濫殺無辜,天下動蕩不安,都是這種原因造成的。
7.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征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貞觀政要·求諫》
[譯文]做君主的必須要有直言進諫之臣,以隨時指出自身過失。日理萬機,獨自裁決,即使盡心盡力,也難免有失誤的地方。我常念魏征當年遇事就諍諫,對我的過失常一語中的,就像明鏡照著人,美醜自現。
8.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貞觀政要·君臣鑒戒》
[譯文]君臣應該同治亂,共安危,如果做君主的能善納忠言,做大臣的能直言進諫,君臣之間就能相得益彰,這是為曆代所看重的。如果做君主的自身賢明,但大臣卻不輔助出力,想國家不危亡,是不可能的。做君主的丟掉國家,做大臣的也不能保全自己的家庭。
9.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製木。直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拱角。無曲直長短,各種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將無棄才,明主無棄士。——《貞觀政要》
[譯文]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如巧匠加工木材一樣。直的就做成棟梁,短的就做成拱角。不論曲直長短,都有用到的地方。明君任用人也是一樣。聰明智慧的人就采納他的謀略,平常的人就使用他的力量,勇敢的人就利用他的威勢,怯懦的人就看重他謹慎的地方,沒有明顯表現出智、愚、勇、怯等現象的人,就善加利用。所以說,優秀的將領手下沒有棄才,明智的君主手下沒有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