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非秋著過往的事,胡雲聽得也是聚精會神,偌大江湖,藏汙納垢之所比開封城皇家庫房中金銀珠寶不知多了多少。 Ww W COM
隱門的故事太長,單單是陽非秋所知道的那些零散碎片,便能不眠不休地上三三夜,即便是三十年前那一樁事,陽非秋也隻能選擇盡量簡短的讓胡雲了解:
“……那一年我二十歲,即便謙虛著,隱門之中年輕一輩,隻怕沒有一人在資上麵勝我一籌,那時候江湖上沒有什麼名人錄,下局勢又極為動蕩,武林中人明著暗著也會介入群雄爭鬥之中,隱門自然也不會例外……”
回憶起孩童時與父親躲避戰亂時那種倉皇,胡雲自然知道兵荒馬亂意味著什麼,那是一種深深的恐懼,當時即便是一個村子裏,對誰最終能得下也是眾紛紜,最終裁定的法子,也不過是用看哪個送信的途經村落,瞧一瞧他是誰家信使的法子來判別如今下誰勢力大而已。對於江湖而言,所對下大勢更明了,視野更廣闊,卻不意味著江湖便能做出一個準確判定了。畢竟四十年前,誰又能想到如今穩坐江山的官家,不是姓柴、姓李、姓錢,而是是姓趙呢?
“當年,隱門是站在了大周一邊?”
陽非秋被月光映在牆上的影子動了動,似乎是輕輕搖著腦袋:“不,隱門沒有選擇站邊,在那個時候,武林中除卻世家之外,即便是門派,也絕不會在亂世選擇站邊。否則一旦押寶押錯,待下大定,新皇帝便會開始清算……”
亂世之中的江湖,胡雲這些年雖也是略有耳聞,但卻因為沒有在最動蕩的時候投身江湖,是以在認知上,絕沒有陽非秋感同身受的深刻。
“這麼,那些世家便能肆意押寶麼?”
陽非秋明白,胡雲雖然對於江湖已經極為了解,但這些朝堂上的陰謀詭計,利益紛爭,卻不能做到看待江湖事一般清晰明了,足謀多斷。
“熙龍,你可別忘了,那些世家大多是一地豪強,他們即便是在太平盛世,那也是各為其主的,更何況是亂世?朝廷不會動他們,一旦動了他們,那就會起亂子,在江寧若不是司徒家先出手,而且在輸了之後其手下的人與產業被楚家和司空孤瓜分,隻怕朝廷就會親自出手,那個時候,就會出現和揚州一樣的情況。”
胡雲從未想過原來江湖事務與朝廷之間的幹係,當即冷汗肆流,喉結一縮一縮的,喃喃道:“沒有哪個江湖人會覺得朝廷違約……”
“因此,雖當年隱門正衰弱,也並沒有在局勢尚未明朗之時堅定地站到哪一方,直到那趙匡胤篡了位,於陳橋黃袍加身之後,中原局勢才將將明朗了一些。”
“太祖……那件事?那不是在四十年前?再者來,當初除卻隱門之外,應當還有不少門派處於觀望才是……”
陽非秋對於胡雲的悟性很是滿意,笑著道:“不錯,在趙家平穩局勢之後,洪門主便向趙匡胤去了封信,趙匡胤也回了信,當時我才十餘歲,雖然被恩師看中,卻也沒有權力知曉信中內容,但從當年門中反應來看,似乎趙匡胤回得這一封信不太妙,自從那封信回來後,三使者麵上一個月裏皆沒有半點喜色,恩師在那一個月內,也沒有再指點過我武功。”
對於陽非秋口中的“三使者”,胡雲已知道是與當今神門“三使者”相類的職務,這也就意味著隱門之中那些掌權之人得到的消息,大約不是什麼好消息,不,應該是一個大大的壞消息。
突然想起門史當中關於“神門中興”、“六大派圍攻魔門”的記載,胡雲那兩條眉毛便如同僵死之蟲使盡渾身解數的最後一蹦,猛地在他兩隻眼睛上一縮一張。
“莫不是一個月後……便得來了轉機?譬如……本門……”
著著,胡雲現自己也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了,的確,自己這個猜測實在太過驚人。神門不可能是隱門的翻版,更不可能6滄海的出身,陽非秋方才才告知自己。但倘若隱門不是更名為神門,那麼陽非秋又為何會盡心輔佐6滄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