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古老文明煥青春——管理者為什麼要了解國學(2)(1 / 3)

近代意義的國學,其概念在清末與20世紀20年代~30年代曾爭論不休,終因界定含糊,分歧太大,無法統一。中山大學桑兵教授認為,近代國學並非傳統學術的簡單延續,而是中國學術在近代西學影響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渡形態。在經曆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後,西方思想傳入中國。自義和團動亂以來,包括政府官員、知識界、士紳以及商人在內的人士,幾乎普遍地確認,向西方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反對西式教育的人幾乎不見了。另一方麵,中學日益成為舊學的代名詞,被視為無用之物。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後,反傳統也成為一種傳統。有些極端的學者甚至主張將線裝書扔到茅廁30年。這種劇變,使得部分知識人哀歎舊學式微,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在清末民初國學倡導者的自覺中,文化擔負者的社會責任,比權力執掌者更為重大。

(見桑兵《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如今國人又開始注意被冷落了多年的舊學經典,試圖通過了解國學,解決民族認同的問題,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平定浮躁虛無的現代困惑。國學究竟是什麼呢?一種有代表性的意見是:相對於新學指舊學,相對於西學指中學。引申而言,即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兼容固有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現代有關我國人文的學術研究。

與國學相關的還有所謂“國粹”“國故”兩個概念。“國粹”來源於一本研究國學的學術性刊物《國粹學報》。《國粹學報》於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公元1905年2月23日)在上海創刊。革命學術團體“國學保存會”為機關刊物。編輯者為鄧實、章炳麟、劉師培、陳去病、黃節、黃侃、田北潮、馬敘倫、羅振玉等,由鄧實任總纂。章炳麟(太炎)、劉師培等人都是當時頂尖的學者。該刊聲稱以“發明國字,保存國粹”為宗旨,用文言文撰寫稿件,連續刊行七年,從未間斷。停刊之後,改名《古學彙刊》,另行出版。所謂清季國粹派就是以《國粹學報》編輯部為核心的學術團體。國粹並非古已有之,它是留學日本的新型知識分子從日本引進來的一個詞語。從詞源上說,國粹源於英文“Nationali-ty”,其詞義是“民族”“民族性”“民族主義”“獨立國地位”。國粹是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形成的“歐化”思潮的反動,以三宅雪嶺、誌賀重昂等為首的“政教社”倡言“國粹保存”而形成的一種思潮。他們認為“國粹”是一種無形的民族精神,一個國家特有的遺產,一種無法為其他國家模仿的特征。章太炎接受日本學者的觀點,認為國粹就是“我們漢種的曆史”,包括“語言文字”“典章製度”“人物事跡”,並分別對此進行了具體的闡述。為什麼要倡言國粹,章太炎是這樣解釋的:“為甚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隻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曆史。……近來有一種歐化主義的人,總說中國人比西洋人所差甚遠,所以自甘暴棄,說中國必定滅亡,黃種必定剿絕。因為他們不曉得中國的長處,見得別無可愛,就把愛國愛種的心,一日衰薄一日,若他曉得,我想就是全無心肝的人,那愛國愛種的心,必定風發泉湧,不可遏抑的。”所以要“用宗教發起信心”,“用國粹激動種性”(《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由此可知,正是“愛國保種”的民族主義思想,使得章太炎去倡言國粹。學者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一書中指出辛亥時期的國粹派,主張保存國粹,反對“醉心歐化”,似乎也很“保守”,但是,他們提升諸子,貶抑孔子,章太炎甚至著有《問孔》《訂孔》,直截了當指斥孔子是中國的禍根。

國故是對國粹的批判,這個名詞源自整理國故運動。在新文化運動達到頂點、新思潮最為高漲的一九一九年,新文化運動幹將胡適提出了要“整理國故”的號召。此論一出,引起劇烈反響。有人熱烈響應,並身體力行;有人激烈反對,指責其為對新文化運動的背叛,不僅有複古傾向,而且別有用心,要引誘青年在國難當頭之際鑽進“故紙堆”,置民族國家之危亡於不顧,實際為統治者服務。胡適提出整理國故,其實意在反駁“保存國粹”的主張,胡適批評國粹派學者:“現在有許多人自己不懂得國粹是什麼東西,卻偏要高談‘保存國粹’……現在許多國粹黨,有幾個不是這樣糊塗懵懂的?這種人如何配談國粹?若要知道什麼是國粹,什麼是國渣,先須要用評判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國故的工夫。”胡適提倡“整理國故”的本意,是要通過“整理國故”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糟粕,去蕪取菁,再造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