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以重典馭臣,甚至不惜對開國元勳大開殺戒,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朱元璋看到皇太子寬厚文弱,擔心自己死後強臣壓主,所以要清除隱患。明朝的宮廷逸聞描述道:有一天皇太子勸說父親不要殺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長滿了刺的棍子丟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來。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結果給紮破了手掌並連聲呼痛。朱元璋說:我事先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
朱元璋以重典馭臣,鞏固了朱家江山、吏治也為之整肅,一些魚肉人民的貪官汙吏也得到了懲處,鑒於元末吏治混亂、貪汙腐敗橫行的局麵,朱元璋重典治國,可謂用心良苦,本無可厚非,但是朱元璋對待臣下過於刻薄、冷酷,為了打擊功臣、豪強,不惜牽連無辜;對其獨斷冷酷的作風稍有指摘的,即受重罰;為了監視人民、官員、富商,發展特務、鼓勵告密,朝中上下乃至社會一時之間都陷入恐怖氣氛。士人、官吏為了保全身家性命,無不戰戰兢兢,說話做事要瞻前顧後、畏首畏尾,這樣一來,人心惶惶。
對於新朝而言,百廢待興,正是用人之際。朱元璋嚴酷的作風,不尊重士人、官吏,甚至淩辱、迫害他們,使很多本來想效力新朝的士人望而卻步,有的人寧可終生隱居,老死青燈之下也不出來做官。在朝的人,也是恭恭敬敬行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庸碌度日。
在這一點上,朱元璋是一個失敗的管理者,早期為了打江山,禮賢下士、寬厚待人的作風,至此已蕩然無存。朱元璋雖然收納了很多人才,但是卻不懂得尊重他們、珍惜他們,疑忌他們圖謀不軌,甚至因為自己出身卑微而遷怒於人,必欲除之而後快,最終弄得人人自危,避之不及。“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對待人才,需要尊重、寬待,而不是苛責,並且要善始善終,這樣才能得其心,為己所用。
五十一、現代管理者從張居正身上能夠學到哪些成功經驗
張居正改革,是在明王朝統治機構近乎解體,財政瀕於破產的局麵下,自上而下發動的一場挽救王朝統治危機的運動。
他有句名言:“當大過之時,為大過之事,未免有剛過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傾而安國!”,當國家紛亂之時,需要雷厲風行地采取非常措施,雖然有可能因此而矯枉過正,但不這樣的話,就無法穩定亂局,使國家安定。這句話充分表現出他以剛毅明斷的見識和魄力,把新政以迅雷之勢推向全國,但張居正本人也因此遭到“時政苛猛”的責難。是是非非,固然一時難以辨明,張居正為人行事,也難免為人詬病。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張居正過人的膽識、勇氣和眼光,以及其用人不拘一格的特點,確實值得後人師法的。
明朝中後葉,統治階層昏庸腐化,軍政敗壞,財政破產,農民起義,此伏彼起,社會矛盾尖銳,危機四伏。為了穩定明王朝的統治,一方麵,張居正以得盜即斬的手段加強鎮壓,一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富國強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張居正通令清丈全國田地,詳審細核,三年查出漏稅土地八十餘萬頃,從嚴打擊了違法的權貴地主,迫使他們守法,不敢輕易欺隱,小農免受賠累,國賦按時收納,扭轉了財政虧損。後人認為這一舉措既不減額,亦不增賦,農民的貧困得到了緩解,地主豪強沒法侵占農民土地,欺壓百姓。在賦稅不均的現象初步糾正後,張居正立即著手解決逃役問題。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即是將賦役中的各項名目,如雜泛、均徭、力差、銀差等各種稅收合並為一種,將力差歸入田賦,一律按田畝核算,簡化手續,統一征收。並可改折銀兩,允許被征調的差役出銀雇人代役。這就擴大了貨幣流通的範圍,削弱了人身依附關係,使商販和工匠獲得了人身自由,這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