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太白陰經》“和為貴”的謀略與運籌技巧(1)(1 / 2)

“和為貴”是儒家的一貫主張,同樣可運用於兵學,運用於管理。李筌的《太白陰經》以“和為貴”為核心謀略,從現實社會出發,探討戰爭、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問題,構築起一個完整的兵學體係。

《太白陰經》:

“和為貴”的謀略與運籌技巧

釋典

《太白陰經》又稱《神機製敵太白陰經》,是中國古代重要兵書,約成書於唐肅宗幹元二年(公元759年),其作者為唐代李筌。

李筌,約為唐玄宗至代宗時人,曾隱居於少室山,自稱少室書生、少室山達觀子。因缺乏個人資料,李筌被後世學者在研究過程中蒙上了神秘麵紗。不過一般認為,李筌為人好學,平生著述頗多,主要有《太白陰經》、《閫外春秋》、《陰符經疏》、《孫子注》、《軍旅指歸》、《青囊括》、《六壬大玉帳歌》等兵書。

對於李筌其人與《太白陰經》其書,《四庫總目提要》中有這樣的記載,“筌裏籍未詳,惟《集仙傳》稱其仕至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陰經》。又《神仙感遇傳》曰: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十卷,入山訪道,不知所終。《太白陰符》,當即此書,傳寫訛一字也。考《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皆雲《太白陰經》十卷,而此本止八卷,疑非完帙。然核其篇目,始於天地陰陽險阻,終於雜占,首尾完具,又似無所闕佚。殆後人傳寫有所合並,故卷數不同歟?兵家者流大抵以權謀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論迂闊,諱言軍旅,蓋兩失之。筌此書先言主有道德,後言國有富強,內外兼修,可謂持平之論。其人終於一郡,其術亦未有所試,不比孫、吳、穰苴、李靖諸人,以將略表見於後世。然杜佑《通典》兵類取通論二家,一則李靖兵法,一即此經。其攻城具篇則取為攻城具,守城具篇、築城篇、鑿濠篇、弩台篇、烽燧台篇、馬鋪土河篇、遊奕地聽篇則取為守拒法,水攻具篇則取為水戰具,濟水具篇則取為軍行渡水,火攻具篇、火戰具篇則取為火兵,井泉篇則取為識水泉,宴娛音樂篇則取為聲感人。是佑之采用此書,與李靖之書無異,其必有以取之矣。靖之兵法,宋時已殘缺舛訛;阮逸所傳,又亂以偽本。筌此經至今猶存,惟篇首陰經總序及天地無陰陽篇有錄無書,不知佚於何時,今則無從校補矣。”

《太白陰經》本來是一部“記行師用兵之事”的兵書,但因李筌以陰陽數術之說,以為“太白主兵,為大將軍;陰主殺伐”,故取名為《太白陰經》,給這部書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後人又編造出所謂“李筌常遊名山探奇術,於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黃帝陰符經》,遇驪山老姥,指明秘要,洞究深微,撰為兵書,名曰《太白陰經》”的神話。加之本書的後半部分輯錄了大量醫卜星相、奇門遁甲之類的內容,使這部兵書進一步神秘化。究其實質,《太白陰經》是一部較全麵反映唐以前軍事知識的綜合性兵書。

李筌編撰《太白陰經》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即以“心術”為基礎。李筌視兵法為心術,認為不同的人用起來會有不同的結果,既可以統一天下,平定邊疆,又足以危害國家,殃及宗族。因此,兵家必須慎重地對待兵法,不能輕易地傳授別人。基於這一思想,《太白陰經》始藏諸名山石室,後獻給朝廷,“進入內府,不傳於世,……以後子孫,慎勿妄傳。”

該書內容較為豐富。它強調戰爭勝敗決定於人謀,而不靠陰陽鬼神;士兵之勇怯取決於刑賞;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君主的“仁義”以及國家的富強。在論述將帥用兵時,它指出要考慮從政治上戰勝敵人,團結內部,預先謀劃,選拔各種人材,要利用地形,創造主動有利的態勢。對軍儀典禮、各類攻防戰具、駐防行軍等各項準備事宜、戰陣隊形、公文程序和人馬醫護、物象觀測等,書中也有具體論述。這些內容,基本上是綜合前代兵書典籍及有關著作寫成,且有所闡發,其中存錄了不少有價值的軍事資料。因此,杜佑《通典·兵典》取該書內容頗多,為後世兵家所重視。書中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太白陰經》共10卷,每卷分若幹篇,每篇討論一個問題。在編撰體例上,每篇先以“經曰”的形式引出傳統觀點,繼而摘錄兵學著作,或者選取曆代戰例,加以具體的闡發,最後得出結論。縱觀全書的內容,大體包括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兵法,包括《人謀》24篇,是全書的核心部分,集中討論政治、軍事原則和方法。

第二部分為軍禮,包括《雜儀》10篇,主要記述拜將的儀式、軍隊的部署、幕府的設置,以及鑒人、相馬的方法,記述誓師的言辭、出兵的命令,以及關塞、四夷的情形。還有《祭文》6篇,收錄各類軍用祭文,包括在牙門、馬廄祭祀和祭祀蚩尤、名山大川、風伯雨師的文辭。《捷書》1篇,收錄各類軍事捷報。

第三部分為兵器,包括《戰具》8篇,記述各類武器裝備,包括常用器械、攻城器械、守城器械、火攻器械、渡水器械、水戰器械、指揮器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