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君王如果不責怪別人,那麼刑罰自然就不用了!刑罰不用,那麼戰爭兵事自然也就平息了!兵革不興,那麼天下自然就沒有事情了!
原典
若夫人君克己複禮,使天下歸仁。既得億兆歡心,蠻夷稽顙,自然幹戈止息,宗廟安寧。故曰:“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天長地久章》
[譯文]如果君王能夠克己複禮,以仁而使天下歸順,這樣既能得到億萬民眾的歡心,又能使別的民族歸附,戰爭自然也就平息了,宗廟也可以很安寧。因此說:“正是因為他沒有私心,他自己的願望才能成為現實。”
原典
夫無為者,戢兵之源;不爭者,息戰之本。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上善若水章》
[譯文]無為是收斂戰爭的根源;不爭是停止戰爭的根本。
原典
夫欲治其國,先愛其人;欲愛其人,先當無為。無為者,即是無為兵戰之事。兵戰之事,為害之深。欲愛其人,先去其害,故曰,無為兵戰之事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營魄抱一章》
[譯文]想要治理一個國家,就必須先愛它的民眾;想要愛它的民眾,就應當先無為。無為,是對發動戰爭無為。戰爭對民眾的危害很大。想要愛民眾,就必須先去除危害民眾的事情。因此說,不要輕易發動戰爭。
原典
人君所貴難得之貨,則盜賊生;盜賊生,則兵由此起;兵由此起,害莫大焉。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五色令人章》
[譯文]君王因為一個東西難得而覺得它貴重,那麼盜賊就會產生;盜賊產生了,那麼戰爭也就開始了;戰爭因此而發動,危害將會很大。
原典
王者當宜成不居之功,守不敗之事,使百姓不知帝力,皆謂我自然而然,善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太上下知章》
[譯文]君王應該成全功勞而不自居,堅守成功而不使民眾失敗,使百姓不知道君王的力量,以為都是他們自然就完成的,這樣才好。
原典
故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則兵戰自然息矣!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曲則全章》
[譯文]所以說:“正因為他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和他相爭。”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那麼戰爭自然也就停息了。
原典
道乃法其自然。故王者法其自然,則能事畢矣。——《道德經論兵要義述·有物混成章》
[譯文]道就是效法自然。因此君王能夠效法自然,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能夠成功。
原典
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得勝者,必強者也;能強者,必能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故強大者有道,則不戰而克;小弱者有道,則不爭而得。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知人者智章》
[譯文]能夠成為霸王的,一定是取勝的;能夠取勝的,一定是強大的;能夠強大的,一定是會使用人力的;會使用人力的,一定是能夠得到人心的;能夠得到人心的,一定是能夠自得的;能夠自得的,一定是柔弱自處的。因此強大的國家有道,那麼就可以不發動戰爭而取勝;弱小的國家有道,就可以不爭而得到。
原典
無為之事,亦所謂清靜致理,無為戎馬之事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天下之至柔章》
[譯文]不要有所作為的事,也就是所說的“清靜致理”,在戰爭這件事上要無為。
原典
夫清靜者,無為也;無為者,亦謂無為於兵戰之事,乃可為天下之長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大成若缺章》
[譯文]清靜,就是不要有所作為;不要有所作為,也稱在用兵作戰方麵要無為,這樣才可以長久地擁有天下。
原典
夫聖人少思寡欲,偃武修文,自然無所雲為也。
——《道德經論兵要義述·為學日益章》
[譯文]聖人應該減少思慮,控製欲望,停止武備,提倡文教,這樣自然就是無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