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大革命時期黨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
理論探討
作者:楊冰月 吳一凡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是黨的農村工作的生命線。在革命的各個時期,我黨都深刻地認識到這點。大革命時期,我黨認識到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號召廣大農民積極投入到革命運動中,開展革命實踐,取得了一係列的經驗和成果。對現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強的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革命;農民;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革命時期黨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首先,從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相關理論來看。馬克思在評論法國階級鬥爭時曾經指出,隻有農民積極參加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就會得到一種合唱,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列寧指出:“無產階級應當把民主革命進行到底,這就是要把農民群眾聯合到自己方麵來,以便用強力打破專製製度的反抗,並麻痹資產階級的不穩定性。”說明農民階級也隻有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才可能得到徹底解放。
其次,從中國的國情來看。大革命時期,農民占了全國總人口的80%。毫無疑問,這支龐大的隊伍是中國革命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在黨的二大,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1924年5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明確指出:在“反對國際帝國主義及國內軍閥的國民運動裏,大多數農民群眾的加入是最有力的動力”。隨後黨的四大把解決農民問題看作是中國民族革命成敗的關鍵,會議通過的《對於農民運動之決議案》既闡明又高度評價了列寧關於農民是無產階級同盟軍的思想,決議案對中國農民問題作了具體的論述,指出農民是中國社會的重要成分,中國共產黨和工人階級必須“盡可能地係統地鼓動並組織各地農民”,並將其視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責任”;否則,“我們希望中國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運動中取得領導地位,都是不可能的”。
再次,從黨領導人的觀點來看。陳獨秀在1923年就指出:“在經濟落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但農民占全國人口之大半數,其國民經濟之真正基礎,還在農業;在這些地方之各種革命都不可忽視了農民的力量。”瞿秋白在《國民革命之農民問題》中指出:“農業亦為中國的主要生產事業,農民實為中國經濟生命的主體。”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對農民作了前所未有的科學分析,指出:“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最忠實的同盟軍”,在《國民革命軍與農民運動》一文中進一步強調:“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並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便不會成功。”
二、大革命時期黨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與方式
首先,各地黨員組織領導農民組織。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就有一些黨員投身到農村開展農民運動,組建農民協會等農民組織。各地黨員組織領導的農民協會等農民組織,以空前的規模動員和組織農民團結起來進行鬥爭,“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同時,農會通過興辦農村學校,鼓勵農村教育,領導農民進行思想文化鬥爭,衝擊了農村舊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束縛農民思想的封建精神枷鎖,對農民起到了思想啟蒙和宣傳教育的作用。
其次,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和訓練班為了培養幹部,多吸收農村同誌發展黨的組織,並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後,根據共產黨人彭湃等的提議,由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出麵,設立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能夠擔負各地方農民運動工作的人才。各地的農民講習所和訓練班,造就了大批農民運動幹部,他們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織農民自衛軍,直接參加革命戰爭,促進了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支援了北伐戰爭。農講所的舉辦為農民運動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幹部支持,建立和發展了國共兩黨的基層組織,並直接推動了黨對農民的思想發動和組織農民協會等農民組織的工作,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