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節能產業須浮雲化雨(1 / 2)

競爭

作者:劉國忱

在全球經濟複蘇過程中,以中國為領頭羊的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和能耗速度引發了高度關注、熱議,甚至憂慮。2010年,我國GDP總量為58786億美元,高於日本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54742億美元,躋身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與此同時,我國一次能源消耗量為32.5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6%,一躍成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但能耗之高也拔得頭籌——能耗總量是日本去年6.6億噸標準煤的5倍,是美國10.83億噸標煤的3倍。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9.5%,卻消耗了全世界20%以上的能源,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接近55%。這種以高能耗為引擎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降低了經濟發展質量,形成巨大的環境壓力,而且極大地浪費了資源,嚴重影響著國家能源安全。

“一種文明的進步、停滯或衰退,或者是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持平或減少;或者是能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高、持平或下降;或者是能源開發利用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衝擊的減少、持平或增加。”這段文縐縐的話,有著沉甸甸的涵義。它試圖說明,“文明的果實掛在能源的藤上”。能源開發利用的副作用足以影響文明的進程。因此“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節能降耗作為能源戰略和政策的核心來籌劃與布局,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汙染物通道的大幕——若節約10億噸標準煤,就會形成近萬億元的產業價值,若能達到美國的能耗水平,每年我國就可以有2萬億元的能效收益進賬。申銀萬國研究所在其發布的《新能源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2010年節能服務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並預計年增速將達到40%左右。

節能產業障礙

節能產業猶如浮雲,理論上推測規模龐大,前景無限,但實踐中節能點高度分散,加上節能意識薄弱,節能技術落後,節能投入不足,節能成本過高,節能效益不顯,節能製度不配套等問題,導致節能產業雷聲大,雨點稀,企業化手段力度小,市場化運行障礙多,節能的商業模式老套陳舊。可以說,我國的節能產業尚處於幼稚產業階段,必須多管齊下,多方發力,持續推進,踏實運作,促進其產業快速成長並不斷走向成熟。

節能的重點和難點在工業,工業耗能占全國能耗的“大頭”。據統計,目前我國中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能量占全社會能源消耗的70%左右。能耗節約希望最大的行業是化工、水泥、鋼鐵、冶金、電力、建築、礦山等等。這些行業的能耗指標盡管近年呈下降趨勢,但平均值仍高於日本同行業能耗水平的5~6倍,說明了節能產業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商機在上述行業中是存在的。

應當指出,我國的能源結構和能源秉賦對於節能產業發展也構成了極大製約。多煤、缺油、少氣的資源現狀,使能源結構不得不以煤為主。眾多的取暖鍋爐用煤和工業直接用煤,使煤的熱效率損失浪費驚人,而且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我國發電行業火電占比達70%以上,火電廠眾多,燃煤熱效率低,廠用電率高,餘熱白白浪費,送電線損嚴重。能源生產企業自身就是個高耗能企業,在生產能源的同時也消耗著一定量的能源。比如,一個2×60千瓦的火電機組,年利用小時數為5000小時,年發電量為60億幹瓦時。如果廠用電率為8%,計4.8億千瓦時,上網電價為0.35元/千瓦時,那麼該廠自身耗電的價值為1.68億元。如果廠用電率節省四個百分點,就可以獲得8400萬元的淨利潤。由於設備治理和燃料管理不到位,很多火電廠的度電煤耗偏高,超過平均煤耗310克/千瓦時的20%以上。假如每100克標煤為5分錢,每度電多耗煤50克,60億度電,就多耗煤價值達1.5億元。送電線路的電能損耗也是驚人的,采用特高壓,降低線損存在著很大空間。例如某線路輸送1千億度電,線損為7%的話,就是70億度電被消耗在輸送途中了,如果線損降低至4%,那麼就會節省30億度電,形成10億元以上的節能效益。筆者曾在《沉重的煤炭鏈》一文中提到,我國許多寶貴的能源,就在能源輸送的物流線上被大量地損耗掉了,令人痛心不已。采用特高壓送電,不僅大大降線損,而且解決了“煤從空中走”的問題,使汽車運煤的油耗徹底地降下來。可以看出,我國的能源生產、能源運輸、能源使用存在著“全產業鏈”上的高能耗現象,由此而支撐起的世界亞軍的GDP地位,確實讓理性的人們無法興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