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出國企改革滯後困境(1 / 1)

走出國企改革滯後困境

當代評論

在能夠體現貴州省整體企業水平的2013年“百強企業”榜單中,國企數量接近三分之二,其中16家實力最強、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的均屬國企(詳見本期當代視線欄目“百億榜單”專題)。不可否認,國企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與發達省區相比,貴州百億級國企實力懸殊相當大,而且從地區經濟活力長久持續角度看,民企實力大大偏弱值得高度重視。

我們應敢於承認,這種現狀更多是由體製弊端阻礙企業健康發展所致。需要不斷強調和引起足夠重視的是,國企改革力度不大,是貴州企業實力欠缺與發展不均衡的關鍵因素。據2012年貴州省改革工作會議作出的判斷,“目前,全省國有企業改革嚴重滯後,改革總體上還不到位。”從現實情況看,要走出“國企改革嚴重滯後”困境,貴州還需要拿出更大魄力與更強使命感。

貴州國企改革同樣麵臨著外界討論熱烈的許多問題,比如企業發展體製如何更合理,國企經營管理如何更完善、效率如何更高等。作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重大命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企改革已曲折進行近30年,取得不小成效。但總體上,“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預設目標還未達到。

不可否認,我國國企還沒有成為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缺乏符合效率原則的最佳經營方式,低成本獲得資源但實際回報率較低,真正的現代企業製度並未從根本上觸及國企傳統治理模式,政企不分痼疾難除,監督機製孱弱乏力,少數高管腐敗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比較嚴重。

不僅如此,在“有進有退”問題上,存在國企擴張趨勢越來越強而合理退出跡象微弱現象,國有經濟退出一般性競爭行業,從而釋放更廣闊市場空間的“戰略性調整”思路未得到很好落實。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國企的發展重點應該在公共事務領域並致力於公共產品的提供,但就目下看,幾乎所有競爭性行業都有國企身影,實在難逃“與民爭利”的嫌疑。

而今,國有經濟對電力電網、石油石化等七大行業保持“絕對控製力”,在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等九大領域保持“較強控製力”。從貴州16家國有百億企業的產業分布裏,也能看出其中端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的課題研究稱,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中國的國有經濟“產業清單”過多,有些完全可以放開競爭。因此,打破人為設置的產業障礙,尊重市場競爭規則,構建公平發展環境,也是國企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標。

使國有經濟部門健康發展的基本遵循,從宏觀層麵講,是限製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直接聯係,慎用帶有偏向性的產業和行政手段;從企業治理層麵看,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權結構合理化、治理結構規範化是國企改革主要方向,經營管理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董事會成員的市場經驗必須足夠豐富、對企業關鍵戰略的決策必須足夠理性。

收縮行政力量,改變國有經濟“一家獨大”或“一股獨大”格局,讓更多經濟形式實現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大勢所趨。對貴州來說,經濟活力相對不足,因此,改革開放力度有待加大,各種所有製經濟還需協調與平衡,資源組合與分配應該更多顧及比國有經濟更有效率的民營經濟。毫無疑問,如此改革需要極大政策智慧與執行決心。

權力滲入市場的程度太深,形成強大且難以攻破的特殊利益壁壘,是國企改革推進艱難的關鍵原因。國企改革始終是經濟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事務繁雜,牽涉麵廣,但絕不能知難而避。而今,改革“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這也是國企改革路途不平的生動寫照,但“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中央決心至此,我們期待貴州乃至全國出現更富成效的國企改革局麵。(執筆:嶽振責任編輯/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