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雜記

卷首語

1月6日,節氣小寒。

是日,例為《中國青年》雙號刊期付印之日。入夜,編輯部、製作中心一如既往燈火通明,諸同仁孜孜、忙碌操持。而窗外,北風呼嘯得緊,正是數九凜冽之時。

舊,所謂小寒,“陽極生陰乃為寒。小者,未至於極也。”老北京講究“消寒”,清人黃景仁《冬日憶城東諸子》詩雲:“東城舊有消寒會,幾輩依然共往還。”名曰“消寒”,實為雅集,自冬至進“九”之後,逢“九”的日子,親朋友好少長鹹集、宴飲作樂,其觥籌交錯,樂也融融,樂也泄泄。《燕京雜記》說:“冬月,士大夫約同人圍爐飲酒,迭為賓主,謂之‘消寒’。好事者聯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義。餘都,冬月亦結同誌十餘人飲酒賦詩,繼以射,繼以書畫,於十餘人,事亦韻矣。主人備紙數十幀,預日約至某所,至期各攜筆硯,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蟲,隨意所適。其畫即署主人款。寫畢張於四壁,群飲以賞之。如臘月硯凍不能畫,留春暖再舉。時為東道者多邀集陶然亭,遊人環座觀之,至有先藏紙以求者。”這是北方人的“蘭亭修禊”,北方情趣的消寒雅聚。隻可惜,光陰荏苒,又屆圍爐,眺望燕雲,幾人佳集?昔日“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怕是早已成了追憶

今人太過忙碌!日複一日,爭先恐後,快節奏替代了慢生活,惟恐自己輸在了起跑線。

其實,哪有什麼起跑線?人生宛如一場馬拉鬆,對手不是別人,始終是你心裏的那個“我”。

今天的中國,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毫無疑問是一個急遽變化的年代。所謂“轉型期”,常常是這樣:舊體係的解構與新秩序的建立如矛如盾,並駕齊驅。媒體生態,亦不例外。

曾經有評論說,19世紀是小說家的時代,20世紀是新聞記者的時代。如果我們姑且這麼認為,那麼,當置身於21世紀,並進入第十五個年頭,今天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說——21世紀,將是新媒體的時代?紙質媒體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一片凋零。到今天,中國期刊總數已經達到9468種、近萬家,報紙1918種、近2000家;而中國網民的數量則更為驚人,保守估計,今天至少有一半的中國人使用手機和網絡!

如此情勢之下,對於傳統紙媒來說,我們不可避免地迎來了變革與轉型年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全媒體時代危與機並存,就看我們如何選擇,做出怎樣的努力和堅守。作為媒體從業者,我們一直深信一個道理,就是:新媒體也好,舊媒體也好,也許我們的信息媒介、傳播平台乃至閱讀方式都在發生改變,但“內容第一”始終沒變,內容始終是所有媒體應該恪守、應該致力追求的最為核心的東西,內容決定著媒體的品質與公信力,內容更決定著我們在同業競爭時自身“護城河”的深度與寬度——這一點,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媒體行業,“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今天,選擇加入媒體並堅持下來的人,其實都是真正具有媒體理想的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媒體人熬更守夜、東奔西走,在電腦鍵盤前漸漸傴僂了腰背斑白了少年頭,但我們始終相信並遵從內心的道德與法則,以媒體精神秉持社會公義的燈。

也因此,我們相信:每一期《中國青年》雜誌,內容十餘萬字,十多個欄目,數十篇文章,也許風格不盡相同,也許文筆各有千秋,但,一定會有一篇文章專為你而寫——文以載道,以文會友,這恰是新媒體時代我們之間最為適宜的“雅集”!

沒有比編輯部諸同仁會聚一室討論選題更腦力激蕩的“雅集”;沒有比編者、作者、讀者雖未謀麵但心有靈犀更溫暖舒服的“雅集”;閱讀,理應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高尚交友方式,因為文字比人更可靠。

也因此,在這歲末年關之際,請允許我們借助《中國青年》卷首語表達心中的敬意——

致敬我們的國家,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在2015年更加輝煌燦爛!

致敬我們的讀者與作者,是你們的智慧與才華成就了《中國青年》跨越世紀的光榮與夢想!

致敬我們一路砥礪扶持、相伴隨行的編輯團隊,你們的專業、勤勉與奉獻如此令人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