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於家應對(1 / 3)

九月二十九,一大早,五艘鷹船懸停在白石墩外一處海浪較穩的海域,五艘丈長小船分別由兩名水軍劃著,載著木箱、麻袋向白石墩劃來。

趙期昌一襲四麵鏡甲掛在肩上,身上掛著小號綠色披風。

軍中披風,軍士以黑色為主,低級軍官是綠色披風,再上麵就是紅色。跟官員常服一個道理,是分辨官銜軍階的重要標識。

軍官可以在平時甲胄、官服上逾越一點,這點小小的放肆在上麵人看來不是問題。但戰時,重要的識別標誌如披風、盔旗、所部旗幟形製、色澤,都有嚴格要求。弄錯了會造成指揮識別錯誤,是亂軍之罪。

五艘小船先後靠在礁石海岸淺灘上,乙組十五名家丁在趙大忠帶領下幫著卸運。

一箱箱軍械搬到礁石岸上,擺成一排,趙期昌微微側首示意。

常信平握著長槍上前挑開木釘固定的箱子,整整一捆抹著油跡的白蠟杆子紅纓槍躺在箱子裏,其他箱子也紛紛打開。

堆疊的藤牌一麵麵檢查後擺開,紅纓槍五根紮成一堆立起來,一口口腰刀抽出半截排成一片。

二十副半身罩甲紮進束甲繩立在那裏,每副罩甲配備的勇字盔就搭在罩甲頸部,朱紅色勇字盔還泛著防鏽油跡。

戚威從最後一箱裏取出一杆四尺長火銃,拿著配套鐵釺捅了捅,掏出備好的火折子點燃火繩試了試成色,對著趙期昌點頭。

負責押運軍械的是龔顯,他很受劉岷看重,劉岷對他來說恩同再造。可再親也隻是主仆,被劉岷送給了劉磐。

龔顯今日一襲水手打扮,穿著黑色厚布短衣頭上裹著紅色布巾,掛著刀將胸懷布兜裏的文書取出,雙手拿著送到趙期昌麵前:“這就是我們老爺的誠意,趙百戶看看。”

“紅纓槍三十杆,罩甲二十副,腰刀三十口,藤牌三十麵,銃五杆……火繩十丈,鉛二十斤……米五石,麥五石。”

還有配套的火器使用器具,如鐵釺、燒製彈丸的小工具、銃規,專門給銃兵盛裝火藥的百寶合葉箱一副。

此外還有銅號一副顯得有些年頭,還有兩枚類似牛角的銅製號角。不要小看這銅製號角,這東西可是寶貝,比銅號值錢。這東西吹出來的聲音類同天鵝聲,效果與後世基層班長使用的哨子一樣。

還有一杆旗槍,白蠟杆子一丈四的長度,配一尺長槍刃,紮著長三尺寬一尺的青幟。

趙期昌還沒資格使用旗,隻能用長條幟,沒有任何的字跡表明部屬編製,青幟上隻有一團黑色朱雀團紋象征大明官軍身份。

很普通的一杆青幟,分明是水寨戰船上的牙旗,這東西一艘中等戰船上能拉扯出一捆,不算什麼寶貝。

算價值,這批軍械價格約在百兩左右,具體多少由火銃質量決定。大明的軍械分作軍器和神器兩種,前者製作簡便以冷兵器為代表,後者專指各種紛雜,種類繁多充滿想象力的火器。

趙財取出隨身攜帶的墨硯,趙期昌提筆簽字,吹幹墨跡遞給龔顯:“劉大哥那裏,幾時出軍?”

收好文書,龔顯心情不好拱手:“這個小的不知,趙百戶這裏多做準備。近的話,可能就在明日一早。”

他對劉岷忠心耿耿,可轉眼間就被送人,心裏哪能想得通?

劉岷是入贅到四川那邊,已經不算衛所流官,人家現在是世襲的土司官,隻是在四川衛就職罷了。

四川衛所比較特殊,與雲貴甘肅屬於羈縻衛所編製,很多衛所就掛個衛所名頭,實際上世襲軍官多是土司,掌握本衛軍政財大權,根本不鳥事所謂的都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