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軍閥苗頭(1 / 3)

士紳為了避免家道中落,盡可能的將家業凝聚成一團,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其他子弟都是給點微博家產打發出去自謀生路,或者留在家裏幫著做事。這類留在家裏做事的嫡次子、庶子屬於有職位無股權,表現好那分紅,表現尋常拿月例。

這對兄弟倆沒必要為爭產業而紅臉,白慶豐冒險去山裏跟著剿匪平亂,讓白慶喜始終認為不劃算。

他隻覺得牙疼:“哥,您這又是何苦?捕倭軍才建成多久?下麵人不清楚,咱還不清楚了?若不是窮措大運氣好,有那個家丁帶頭,捕倭軍攻山時,早讓倭寇扒掉一層皮了。”

搖著頭,白慶豐幽幽道:“論資質,為兄比不得父親大人。積攢一些營伍經驗,上頭人看重,才會垂青於咱。咱家裏在登州城是一號人物,出了城什麼都不是。咱大明朝,會打仗的人多,會打仗的秀才可少,不得不爭。”

跟著戚繼光中軍行動,固然安全可他能得到什麼?隻有跟著趙期昌的先鋒部隊一起行動,不論成敗,膽量、以身報國的名聲就有了。

何況,趙期昌還得到了朱應奎賜下的印石料子,這東西在風俗裏是長輩給後輩送的,士林裏是師長給門人弟子送的。趙期昌能搭上朱應奎的線,他白慶豐一個能文能武還敢去拚命的秀才,憑什麼就不能?

先鋒差事危險,名利上的收益也是極大的。

前腳白慶豐領著家中三名醫師近十名學徒,大量各類藥材,以及城北孫家鏢局護衛二十餘人,加上托趙期昌訓練的十五名家丁,合編後組成一個軍醫隊。

而後腳,不甘示弱的張承翼也領著一幫人加入,還帶來了十具連弩及配屬人手。雙方都帶了一些朋友,加上也懂規矩攜帶了一共二十多輛車。

趙期昌隻能重新改編,再設立輔軍一哨,以張承翼為哨官。

白慶豐與他的朋友同是秀才的李羨作為趙期昌幕僚,隨中軍移動。李羨的弟弟李濟與張承甲編入新設輔軍中哨,擔任總旗官。

初十日,戚繼光軍令抵達。

趙期昌立刻舉行中軍會議,帳內擠得滿滿,這就是最後出征的指揮班子。

先鋒使趙期昌,副使王文澤,書吏趙普益,幕僚參讚白慶豐、李羨;五名哨官陳明理、常信平、戚威、王道成、張承翼,另有十名總旗官。此外慶童、趙顯充任親衛什長,各自統轄十人,負責宿衛、傳令及軍法執行。

待人來齊了,趙期昌捏著戚繼光軍令晃了晃,聲音平淡:“衛裏軍令,命我部五日內拔營,十日內務必抵達棲霞,配合巡撫衙門中軍標營作戰。”

放下軍令,趙期昌看向陳明理:“從劉家旺出軍,走楊家店山路去棲霞正好有山路,路可探清楚了?”

陳明理拱手聲音昂昂:“回將軍,已探清。按行進速度,共需行進一百三十裏,三日路程可抵棲霞。若依將軍所定行軍法,兩日可抵棲霞。”

若是山民腳程,一日時間足夠,騎馬的話兩個時辰。可現在隊伍膨脹到五百多人,整個隊伍要帶的東西太多了,一路走入夜前必須紮好營壘,這才是最浪費時間的。

趙期昌看向趙普益:“看看黃曆,十七日以前哪天合適出軍。”

趙普益傻眼,出門看黃曆講的都是迎親、入葬、破土之類的,出軍看黃曆,真讓趙普益傻眼了,上麵可沒說哪天適合出征。

白慶豐拱手,聲音朗朗:“將軍,十六日為上,歲煞西,亢星值日,九星九紫,又宜祭祀、祈福,適合出軍。”

不少人都把目光移到白慶豐身上,這人連黃曆都記得清楚,不當道士可惜了。白慶豐哪有這麼厲害,隻是認為趙期昌拜入道門,出軍前可能會問問,就花時間看了看,算是有心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