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服的事情剛定下,正要商討關於軍械的事情。
負責巡哨各處的王文澤過來,呈送一封拜帖。軍械的事情,隻能暫時擱下,回去後慢慢談。
而軍械一事,才是眼前最為麻煩,今後極為燒錢、需要重重考慮的大事情。
現在的捕倭軍軍械在趙期昌看來還差太多,他雖然不喜歡現在原始的火繩銃,可這東西依舊是寶貝,對敵方士氣的打擊太過犀利。
現在的火繩銃有著彈道飄忽、射程近、射速低,無法密集射擊、無法在潮濕環境使用這五個大缺陷,可依舊是有用的,比如第一輪射擊就非常的有用。對土包子部隊一輪打擊,往往能收奇效,也能增強本方士氣。
尤其是密集射擊,讓趙期昌無比的難受,還以為火繩銃也可以像燧發銃那樣讓銃手排成密集陣勢增加打擊效果,他想的很好,可實際上這種方式太危險。
因為火繩,這東西是棉麻繩硝製後的,可持續燃燒。而銃手使用火繩銃時,身上掛著兩圈火繩,而火銃的引發藥鍋裏裝著火藥,扣動扳機燃燒的火繩引燃藥鍋,再引發膛內火藥。
問題就在這裏,作戰時火繩掛在身上很容易將其他人身上的火繩點燃,藥鍋內燃燒的火藥飄出去也有概率點燃其他人身上的火繩。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銃手是要隨身攜帶火藥的,為了取用火藥方便,火藥桶也跟隨銃兵移動。
若是銃手排成密集陣列,一個小小的意外引燃某人身上火繩或火藥,會造成驚慌,進而將其他人引燃,造成火藥意外爆炸事小,更關鍵的在於銃兵陣列會混亂,無法發揮其作用,更會連帶影響全軍陣列。
交戰時,最重秩序,一處混亂必然引人側目,導致軍心不穩。所以,火繩銃要進行密集陣列射擊,可以這麼搞,可產生的隱患太大。所以軍中二十餘名銃手,使用時都是站成一排互不幹擾,打擊效果全看天意。
這是軍械中遠程打擊兵器的問題之一,趙期昌更中意弓弩,原因就是比火銃可靠、易維護,耐用。還有火箭,衛裏的工匠有技術製造原始版本的火箭車,一輛箭車一次射出百餘支可爆炸的火箭,威懾力十足。
而近戰兵器他所需的一丈八尺長槍還沒製好,現在的戰刀種類又繁多規格不統一。盾牌方麵這是兩個字,盾軍中專指重家夥,牌又分為長牌、藤牌、牌三種,除了藤牌跟得上外,其他盾牌還需要探究一下。畢竟大盾是列陣時的好東西,牆一樣佇立在陣前,能有效抵禦對方遠程打擊。
最後就是盔甲方麵,鐵甲過於笨重,一套半身罩甲二十斤出頭,顯得重了些。就算配合棉甲,兩層甲防禦效果不錯,可冬季沒問題,禦寒、防禦性能都不錯。而夏季就成了問題,負重太高,而天氣炎熱,根本不能持久作戰或追擊、急行軍。
他需要一種防禦性能尚可,還輕便的新式罩甲,最好是鐵、皮、絹複合打製的甲。夏季穿戴,冬季也可以,相對於傳統罩甲也更為保暖。
軍械集體換裝是最為燒錢的,所以他準備兩三年內將捕倭軍的軍備係統標準化。軍械是硬件,需要不斷調查研究、總結弄一套成本、性能都可以接受的軍械。而軟件方麵則以軍中製度、戰術為主,這是內功需要慢慢練。
而現在的捕倭軍分屬各家,在沒有徹底統一軍權並固定下來前,趙期昌想做也繞不開各家。故而,隻能現在中軍試行,積攢經驗和熟悉新戰術的軍官、老兵,等徹底收攏捕倭軍兵權後,再向全軍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