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長城(1 / 3)

曆城巡撫衙門後院,酒菜上桌,很標準的四菜一湯,兩葷兩素。賓客雙方意見相合,相互吹捧恭維,一片融洽氣氛中敲定一些事情。

而此時的宣大總督駐地所在陽和口,正進行著一場例行動員與即將舉行的會議。

大同鎮總兵、征西前將軍周尚文已經七十二歲高齡了,在這個例行秋防的時間裏,依舊駐紮在長城前線,防備俺答可能發起的進攻,更要策劃焚燒草原、斷韃騎草料的例行軍事活動。

秋後天高氣爽,邊塞各鎮都有派小股驍騎出塞,放火焚燒草原的傳統。將長城北二百裏範圍內的一切可供戰馬食用的枯草燒幹淨,增加韃騎進攻的成本,也有驅散閑散牧民的效果。

邊塞就這樣,你不驅散那些牧民,那些人紮根下來就成了牛皮癬。

長城南北範圍內的降雨充沛,雖然以丘陵地形為主,可降雨比更北的草原要多得多。長城修建地址的選擇首要條件不是地形,而是降雨線。長城就是一條分割線,南端是年平均降雨量二百毫米,北端就不行了。

降雨充沛與否直接決定農業收成,如果長城北降雨充沛適合農耕,那長城一定會往北推。隻要地理適合農耕,那就能站穩腳。

長城的修建是充滿曲折的,不能說老祖宗多聰明,能判斷出年均降雨。這是無數戰爭、屍骨堆砌出來的長城。太北,因農耕出產跟不上戰爭消耗,被人打回來;太南,敵人占據降雨充沛之地而強盛起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打下、收複。

所以不斷的拉鋸戰中,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一代代屍骨鋪徹下來,修建出又不斷的改遷的現有長城,就那麼神奇的成為了一道降雨分割線。

而這場拉鋸戰的勝利者,不言而喻。

決定長城修建地址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分割線,其次就是地勢,根據地勢變遷進行合理的布局,最大化的減少防守麵積、增加單位防禦點內的守軍密度,種種選擇為的就是降低防守成本和防守效率。

而老將周尚文,在此時的九邊將士、邊民、中樞看來,就是一道活著的長城。

周尚文,字彥章。西安後衛人,世襲從三品指揮同知。十六歲襲職時,就率幾十驍騎屢屢出塞作戰。

正德五年,安化王朱置鐇反叛時,周尚文守衛黃河渡口,假意參與反叛,一舉擒獲叛官丁廣等,使得叛軍混亂、驚慌,沒能卷起雪球就被攻滅。

經眾人推舉,周尚文擔任西安後衛衛掌印。後因禦史劉天和彈劾鎮守太監廖堂失敗,周尚文受株連下獄。周尚文被拷打用刑,逼他招供劉天和罪行,周尚文始終不承認劉天和有罪,很久後才獲釋。

在這裏請記住劉天和這個湖北麻城人,這人兩年前病死,死前是兵部尚書、提督京營,贈少保,諡號莊襄。和所有崇禎朝以前的兵部尚書一樣,劉天和在地方上也有嫡係部隊支持。而他的嫡係部隊,就是大明西北邊軍集團。

他這個兵部尚書保證西北邊軍集團的利益,再向中樞保證能控製住西北邊軍集團,這就是一個兵部尚書的最根本任職要求。

而一個有諡號的兵部尚書,在崇禎朝以前的兵部尚書,都是大明最牛兵部尚書之一,每一個人,都能稱之為傳奇,是與同時代無數同輩、後輩人競爭爬上來的,更經曆過戰爭洗練。

很顯然,周尚文與劉天和的交情經曆過牢獄磨練,是同生共死的文武結合例子。劉天和能坐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這不是本人有能力就可以的,必須有強力軍隊支撐。而這個支撐者,就是周尚文。

那次牢獄之災後,周尚文提拔為階州即武都守備,任期滿後升甘肅都指揮僉事,任甘肅遊擊將軍。

嘉靖元年,改任寧夏參將,後升涼州武威副總兵,在多次在守邊戰鬥中負傷。俺答之兄吉囊數次踏冰入侵,周尚文築邊牆一百二十裏,並以水澆之,冰滑不能上城牆,冰化時令士卒用長竿鐵鉤守在城牆上,鉤殺渡河來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