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宇宙膨脹正在加速(2 / 2)

探測深空的“量天尺”—— Ia 型超新星

現代天體物理學已知,宇宙中發射最強光度的單個天體是超新星爆發;它的光強足以貫穿幾十億、上百億的遼闊空間;此外,還知道超新星爆發是恒星演化終端走向消亡的一種表現形式。超新星爆發前的前身天體有兩類,其一是由兩個恒星組成的雙星,由於彼此距離近,以至於呈現物質交流,遂稱為“密近雙星”。當雙星中的一個已演化成白矮星,此時如果受到其伴星的物質以股流形式高速投入,這個白矮星則因結構失衡,突然整體爆發毀滅,成為光度超強的超新星。按照分類,它們稱為 I 型。早在30年代,已確認一個穩定的白矮星的質量上限是 1.4個太陽質量(此項天體物理成就獲得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得知,I 型超新星的前身是個 1.4 個太陽質量的白矮星。根據天文學中的質量-光度關係,知道了質量,也就準確地知道了光度。到20世紀末,又進一步得知,I型超新星中有一個次型Ia型,其光度的均勻性更好。這樣,天文學家終於獲得了新的“標準光源” ——Ia 型超新星,一款適合測量深空距離的“量天尺”。

深空超新星巡天的重大發現——暗能量

1994~1995年,2~3個國際科研小組,在天體物理學家珀爾馬特、施密特和裏斯(如圖)等首席科學家的主持下,申請到 8~10米級巨型光學望遠鏡和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支持,遂啟動各自的“深空超新星巡天”探測課題,目標之一即是借助 Ia 型超新星“量天尺”探究50~60億光年以遠、前人知之甚少的宇宙膨脹動向。

超新星是恒星世界罕見的天象,一個正常星係,例如,銀河係平均要上千年才有一次超新星爆發,而且還不一定是 I型。可是,如果探測和巡視的對象同時為10萬個、百萬個星係,那麼正好捕捉到較為短暫的爆發進程就不再罕見。

當最初觀測到幾個遙遠的Ia型爆發事件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已知光度的Ia型的亮度比在哈勃定律預期的距離處應有的亮度暗些,如果觀測和數據處理均正確無誤,合理的解釋就該是它們的距離比預期的更遠,退行的速度比預期更大。這一現象在50~60億光年距離更遠的大宇宙深空開始呈現,而且距離越遠,亮度變暗的程度越大。曆經幾年的巡天搜索,累積到的深空Ia 型超新星爆發樣本的總數已達幾十個之多。在遙遠的深空,宇宙膨脹正在加速的發現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這大大地超乎預期。不少人曾推測,宇宙物質具有的引力最終會超過宇宙膨脹之力,致使膨脹終止,轉為宇宙收縮。因此,當21世紀之初,宇宙膨脹在加速的天文發現公之於世後,震驚了科技界,乃至全社會。人們驚奇地得知,在大宇宙中,除了有與宇宙物質同在的萬有引力和來自於“大爆炸”的膨脹之力外,還有一種前所未知的斥力性質的神秘之力,在50~100億光年的大宇宙中逐漸顯示為最大的主力,姑且稱之為“暗能量”。

更令人稱奇的是,根據已取得宇宙膨脹加速的資料和數據推算得知:在宇宙中,對其本原和真相知之甚少的“暗能量”竟占宇宙物質總量的 73 %。也就是說,人們在此之前竟然對宇宙組成中的 3/4全然不知不曉。就此還可推測,如果在今後深入探究中,宇宙確實按現在已探測到的加速膨脹,再過上千億年,那時,一切核聚變的產能活動全都將息止,物質密度小到接近“真空”,我們宇宙的命運將是“寂靜”、“寒冷”和“無”。

如今“暗能量”已成為物理學界的一個關注熱點和議題,必然會推動和影響今後宇宙學,乃至物理學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認為,“宇宙膨脹的加速”和“暗能量”的發現是繼“宇宙膨脹”和“膨脹的宇宙”確認之後,迄今又一可與之並論的最重大天文貢獻。發現“宇宙膨脹正在加速”的三位首席天體物理學家共同被授予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深空超新星巡天”科研課題取得的成就,當在意料 之中。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