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合情理(1 / 2)

聽的這話,易允昌滿腔的歡喜頓時化為烏有,也就是,易知足仍然是用要挾的手段獲得伍秉鑒的扶持,他不免有些擔心,沉默了一陣,才問道:“這事會不會留下隱患?會不會對你不利?”

“不會。”易知足毫不遲疑的道:“平湖公眼光長遠,斷不會為難孩兒,但若孩兒口風不嚴,就很難了。”

易允昌想了想,有些疑惑的道:“可平湖公對你分明是讚賞有加……。”

“恩威並行罷了。”易知足輕聲道:“以伍家的財勢,以平湖公的老辣,單純的要挾,無異於自尋死路,所以要挾之後,還須投其所好,如此,才既能爭取到伍家的支持,又不至於招來禍端。”

這一番話直將易允昌聽的半晌作聲不得,他仿佛是不認識易知足一般,愣愣的看著他,這是自家那個整日裏遊手好閑,四處惹是生非,才滿十八歲的兒子?這心智這膽識,連他也是自歎弗如,還有這談吐,見識,氣度,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判若兩人。

易知足自然清楚有些嚇著這位便宜老豆了,笑了笑,才道:“孩兒性情頑劣,不喜約束,一直就不喜讀正經書,偏好雜學經濟之類,為防被責罰,一直瞞著你們,這些年來,孩兒任性胡鬧,那是因為有大樹可依,無須孩兒操心,自是樂的逍遙自在,眼見的大廈將傾,孩兒……豈敢不為父親分憂?

其實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權被廢除之後,孩兒對十三行就一直頗為關注,因與嚴世寬經常在一起,在去年底,孩兒就已清楚知道興泰行的情形,更預料到興泰行的倒閉會累及到十三行的商行,是以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解孚泰行之危。”

著,他攤開雙手,露出一絲苦笑,道:“孩兒此番硬著頭皮去跟伍秉鑒借錢,也是被逼無奈,不過經此一遭,倒也受益不,話行事放開了不少。”

這番解釋可謂是合情合理,易允昌聽的既欣慰又愧疚,欣慰的是兒子終於長大了,知事了,可以為他分憂了,愧疚的是自就太過縱溺他,兒子性聰明,資質過人,若是潛心苦讀,必然能夠一舉高中,光耀門楣。

緩緩收回心思,呷了幾口茶,他才道:“平湖公為人嚴謹,素來不苟言笑,你是如何投其所好,令他如此誇讚你?”

“這有何難?”易知足含笑道:“進十三行易,出十三行難,除非是倒閉破產,或是散盡家財,伍家投身十三行,短短數十年掙下潑般的財富,又是名聲在外,要想退出十三行幾乎沒有可能,平湖公朝思暮想的無非是如何保全家財。”

“你有法子令伍家保全家財?”易允昌失聲道:“有道是人怕出名豬怕壯,伍家富可敵國,又身在十三行,朝廷豈會允許伍家全身而退?”

“爹也別問了,這事暫時不能。”易知足著話題一轉,道:“孩兒手頭沒錢了,最近怕是應酬比較多……。”

“你明日去賬房支。”易允昌頓了頓,才道:“你在伍家要籌辦報紙,建義學,那得多少銀子?爹可拿不出十萬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