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江寧會戰(三十一)(1 / 3)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自英軍艦隊溯江西侵,江寧至京師之間的驛站就隨時處於高度的運轉之中,隔三差五就有五百裏加急,六百裏加急,甚至是八百裏加急,雖然江寧距離京師二千三百餘裏,但清英雙方在靜海寺草簽的協議連四日時間都不到就送達了京師。

京師,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

近侍太監曹進喜躡手躡腳的走到門口,輕聲稟報道:“稟皇上,潘世恩在外遞牌子求見。”

正批閱奏折的道光頓住筆,隨口吩咐道:“讓他進來。”完,他快批閱完折子,這才擱下筆,用毛巾揩了揩手,端起茶盅淺呷了個涼茶,這段時間,江寧戰事打的順手,戶部銀庫虧空案的追繳以及河南黃河大堤決口修堵工程進展都頗為順利,唯一煩心的就是銀子!

自戶部銀庫虧空案爆以來,江南用兵,河南堵堤,處處要錢,而且都是大額開支,國庫那點家底已經抖落的一幹二淨,針對戶部銀庫虧空一案的大規模罰賠追繳卻見效甚微,他可謂是心急如焚。

近段時間,他已向內閣連兩道明諭:其一,除江蘇浙江兩省,其他各省八旗綠營官兵各項需用,一概從儉,甚至要儉而再儉,兵丁軍餉如不能按數給,將來一定照數補。

其二,要求宗人府、戶部、工部、內務府、三院、三山、太常寺、步軍統領衙門、順府各堂官對所有大工程及支領款項,可裁即裁,能省就省。

潘世恩進來見禮後,便躬身呈上一份折子,道:“皇上,欽差大臣林則徐、奕山、參讚僧格林沁、楊芳、易知足等與英夷全權使臣璞鼎查、義律在江寧靜海寺和談,草簽了一份合約。”

江寧的情況道光極為關注,接過折子便低頭細看,《江寧條約》一,償還積年商欠總計三百萬元(實則是賠償煙價)。二,循葡萄牙租借澳門例,作為英商居住之地。三,增開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四,在通商口岸,外人有居留行動自由,有攜帶家眷自由,生命安全理應受到妥善保護,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五,外人在通商口岸有宗教信仰自由,允許在口岸修建教堂和傳教自由。

六,清國須公開公布明確的海關稅則。

七,兩國官員平等,英國可派領事來華,長期駐留通商口岸。

八,外人在口岸可以開辦銀行,工廠,興辦學校,開辦報館。

九,在通商口岸設立涉外法庭,專門審理涉外案件。

這一份《江寧條約》與去年簽訂的《澳門條約》基本沒什麼區別,隻是取消了軍費賠款,香港則是從割讓變成了租借,而且點明是循澳門例。至於煙價賠償則是換了個名目而已。

不過,這個不大的變更卻是很合道光的心意,至少沒有割地賠款那麼刺眼的字眼,而且他也無須擔心死後沒有立功德碑的資格,要知道,曆代大清皇帝,但凡是丟失疆土的,是沒有資格立功德碑的,但是租借就不同了,更何況還是循葡萄牙租借澳門的例子。

看完《江寧條約》,道光才現後麵居然還有兩條附約,一,作為戰爭賠償,英吉利無償為清國修建一條上海至寶山的鐵路。二,由英吉利負責承建上海至江寧以及杭州至京師這兩條鐵路。

看完這兩條附約,道光的臉色登時有些難看,朝廷什麼時候決定要修建上海至江寧以及杭州至京師這兩條鐵路了?江寧的官員這是在借休戰的由頭逼迫朝廷修建這兩條鐵路!

聽的道光半晌沒有動靜,跪在地上的潘世恩大著膽子偷瞥了一眼,見道光臉色有些陰晴不定,他連忙輕聲道:“林則徐還給微臣寫了封私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不得已的苦衷?道光看了他一眼,道:“什麼不得已的苦衷?”

“回皇上。”潘世恩輕聲道:“英酋璞鼎查、義律如今是騎虎難下,若是不能承建鐵路,則勢必要求戰爭賠款,割讓香港,否則無法向英吉利女王交差,隻能將戰爭進行到底。英軍艦隊如今在江寧尚且有二十五艘戰艦,水6兵丁一萬二千餘人,並非無一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