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如願以償(1 / 3)

恭王與太後有沒有相互妥協的可能?關鍵不在恭王和太後,而在於元奇的態度!在於易知足的態度!對於這一點,載垣看的十分透徹,隻要易知足沒有推翻朝廷之心,沒有趕盡殺絕之心,恭王和太後就不能不相互妥協!

如今易知足想做和事佬,促成雙方妥協讓步,這對於他來,無異於是一個難得的將功折罪的機會。

意識到這一點,載垣心中竊喜,當即試探著道:“國城兄可是讓在下去遊太後?”

“不錯。”易知足頜首道:“恭王那裏我派人去勸,太後那裏卻是唯有怡王出麵適合。”

略微沉吟,載垣才道:“恭王擅自篡奪兵權,與謀反無異,太後怕是輕易不會妥協。”

“若是容易,又何須勞煩怡王。”易知足瞥了他一眼,緩聲道:“恭王擅自篡奪兵權,此事需要遮掩,若是傳出去有損朝廷威信,也有損太後顏麵,不妨幹脆順水推舟,委任恭王為征倭大將軍,如此,則可輕輕鬆鬆將此事遮掩過去。”

聽的這話,載垣遲疑著道:“隻怕太後咽不下這口氣。”

“目前倭國的情形,我的很清楚。”易知足道:“恭王與僧王聯手,幾乎掌控了八旗新軍在倭的一半兵力,而且對奕譞掌控的另一半兵力也是勢在必得,一旦爆發內訌,奕譞絕對不是僧王的對手。元奇可以勒令恭王就此罷手,讓奕譞率部順利撤離大阪。”

也就是,以保存在倭一半兵力為代價,讓恭王名正言順的掌控一軍,領軍伐倭。這個條件,慈安會不會同意?載垣設身處地的考慮了一下,若是易位而處,他是絕對會同意的。

沒有理由不同意,一旦雙方在倭大打出手,奕譞兵敗的可能性極大,毫無實戰經驗的奕譞哪裏是久經沙場的僧格林沁的對手,更何況,難保元奇不在背後暗中支持對方。

若是不同意,不僅無法保存奕譞所掌控的兩萬餘兵力,而且戰火還有可能蔓延到京師,公然撕破了臉麵的奕訢一旦掌控了在倭的四萬兵力,必然會揮師回京,或是直接篡位,或是逼迫提早推行憲政,屆時,元奇就不是暗中支持,而是有可能大舉出兵協助。事態真要發展到這個地步,必然是一發不可收拾。

默然片刻,載垣才心翼翼的道:“預備立憲之期將盡,恭王何苦另生枝節,就不能平穩的推行憲政?”

這話的是恭王,實則指的是元奇,易知足不由的一笑,“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攤子事可怨不得恭王。”

這話是暗指青軍社行刺奕訢的計劃,載垣不由的暗自苦笑,要是早知道青軍社會惹出如此大的亂子來,當初就不應該籌建,不知道慈安會不會後悔。

略微沉吟,他才道:“這事隻怕難以遮掩,即便大阪城官兵不知道怎麼回事,枚方大營一萬多官兵卻是清楚原委的。”

“清楚什麼原委?”易知足道:“諭旨一下,真真假假,誰敢亂嚼舌根?再了,伐倭也不是一兩的事情,那些官兵回京隻怕要等到年底或者是翻年。”

當晚,載垣就乘坐火車匆匆趕回京師,這種事在電報和折子裏自然是不清楚,必須當麵。

京師,紫禁城,養心殿,東暖閣。

慈安無心批閱折子,坐在窗邊看著院子裏的景色愣愣的出神,奕訢秘密潛入倭國,在僧格林沁的協助下一舉掌控了一萬六的兵力,這事令她倍覺棘手,就好比是豆腐掉進灰堆裏——吹不得打不得。

既然走出了這一步奕訢顯然是鐵了心,安撫是不可能讓其回心轉意的了,打,卻也是打不得的,一則奕譞不是僧格林沁的對手,再則,元奇盡管保證中立,也難保不會暗中下絆子。

而且,一旦開打,事情就沒有任何的轉圜餘地,她也無法預料會引發什麼樣發後果,有元奇在一旁虎視眈眈,壓根就不允許朝廷內訌。

不過,她能從大局考慮,奕訢會不會顧全大局?奕訢會不會貪心不足,吞掉所有在倭的四萬八旗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