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鎮南王府,長樂書屋。
仔細聽完趙烈文對津的情況介紹之後,燕揚沉吟了一陣,這才看向倚在窗邊抽煙的易知足,遲疑著道:“校長,津若起戰端,勢必影響拖延倭國的戰事,以學生之見,恭王尚且未將事情做絕。”
奕訢確實還未將事情做絕,至少他還沒公然接管嘩變的福恒所部,易知足緩緩轉過身來,鼓勵道:“接著。”
“以學生揣度。”燕揚斟酌著道:“恭王確實是有心挑起戰端,如此,便可名正言順,順理成章的接管福恒所部,不過,恭王應該很清楚,沒有元奇的支持,他不可能打贏這一仗。
因此,恭王目前的舉動,隻能是一種試探,不是試探太後的反應,而是試探校長的反應,校長若是支持,他就敢放手一戰,校長若是不支持,他未必會鋌而走險!”
易知足微微點了點頭,道:“那你,咱們是該支持?還是不該支持?”
“如果是從倭國戰局考慮,自然是不支持。”燕揚不假思索的道:“但如果從國內的局勢考慮,則是應該支持。”
“國內什麼局勢?”趙烈文追問道:“遲早會有一戰?”
燕揚點了點頭,緩聲道:“預備立憲之期將滿,太後又牢牢的掌控八旗新軍,一場內戰在所難免,遲打不如早打!”
易知足瞥了兩人一眼,道:“惠甫是否也認為,內戰在所難免?”
“學生並不如此認為。”趙烈文不假思索的道:“雖然慈安太後不甘心主動放棄皇權,推行虛君立憲,但卻明事理,知進退,能顧全大局,在明知事不可為的情況下,會妥協以爭取保留更多的權益。基於這一點,學生竊以為,完全有可能避免爆發大規模內戰。”
易知足緩步踱回座位坐下後才緩聲道:“美利堅是前車之鑒,一場南北戰爭持續四年,損失之大無法估量。我國目前正處於發展經濟和加速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必須極力回避爆發大規模內戰。
如果爆發戰爭,咱們也必須最大限度的控製戰爭的規模、持續的時間以及戰爭所造成的破壞。”
話未完,曹根生快步走了進來稟報道:“大掌櫃,軍機處來電——。”
“念——。”
“若是恭王興兵作亂,元奇是否與朝廷聯手鎮壓?”
“看來,太後對於元奇的態度也是半信半疑。”易知足哂笑道,他才給軍機處發電表態,如果無法勸阻,願意與朝廷聯手維護朝局穩定,結果軍機處又發電報來確證。
“恭王與元奇關係密切,太後自然不敢盡信。”趙烈文緩聲道:“這封電報不僅是想確認一下大掌櫃的態度,也是希望大掌櫃能拿出切實的行動。”
“希望咱們拿出什麼切實的行動?”易知足道:“出兵津,朝廷定然會疑神疑鬼,支援一批軍火?我可不希望八旗新軍的戰力太強。”
燕揚開口道:“四國島的戰事基本已經結束,可以將征伐四國的萬餘八旗新軍運送回國。”
“這主意倒是不錯。”易知足頜首道:“就如此回複軍機處,順帶轉告恭王一聲。”
京師,紫禁城,軍機值房。
收到易知足的回電,肅順可謂是心花怒放,連看了兩遍這才起身趕往養心殿,奕訢和他二人皆是立憲派領軍人物,但一直以來,組閣攝政呼聲最高的都是奕訢,他這個首席軍機大臣似乎一直都活在奕訢的陰影下,這一次,他總算是可以揚眉吐氣了!
看過電報,慈安也是長鬆了口氣,易知足沒乘機提出出兵津,而是許諾將在倭國的萬餘精兵以最快的速度運送回津,對恭王和福恒所部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此舉既不僅是積極支持朝廷平亂,也解除了她的後顧之憂,她心裏實則一直都有些擔心元奇扣押在倭的部隊。
略微沉吟,她才開口道:“擬旨,溫言勉勵恭王一番,令其改道北上,走通州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