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與規劃
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源管理
一、人力資源
資源是“財富的來源”。從經濟學角度看,資源是指為了創造財富而投入到生產活動中的一切要素,並將資源劃分為人力資源、經濟資源、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四大類。其中,人力資源是生產活動中最活躍的要素,是最重要的資源。
(一)人力資源的含義
人力資源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概念。所謂人力資源是指在一定範圍內能夠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具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能力的人口的總和。對人力資源的概念,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把握:
(1)人力資源是個時空的概念。定義中的“一定範圍”既可以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也可以指一家企業、學校、醫院或其他組織。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人力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口的總和;從微觀角度來看,人力資源是企業等組織雇用的具有勞動能力的全部員工的總和。
(2)人力資源的實質就是人所具有的運用物質資源進行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生產的能力,它包含體能和智能兩個基本方麵。體能即對勞動負荷的承載力和勞動過後迅速消除疲勞的能力,以及對工作或事物的心理承載力和平衡能力。它表現為人的身體素質,如力量、速度、耐力、反應力等;還表現為人的心理素質,如心理承受力、克服心理障礙、尋求心理平衡的能力等。智能包含智力、知識和技能三方麵。智力是指人類具備的認識事物、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觀察力、理解力、思維判斷力等;知識是指人類具備的從事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經驗和理論;技能是指人們在智力、知識的支配和指導下,運用生產資料生產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
(3)人力資源表現為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的總和。此處所講的勞動能力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能力,還包括腦力勞動能力,這是人類所獨具的,是以人體為其存在的載體。因此,現實生活中,人力資源表現為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的總和。
(二)人力資源的特點
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單純作為勞動力的存在來看,也是自然對象,是物,不過是活的、有意識的,而勞動力本身則是這種力的物質表現。”勞動力即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與自然界其他的資源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時間性
從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的周期來看。一個成熟的勞動者的培養教育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少則十五六年,多則二十幾年。即使是一個成熟的勞動者,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條件的變更,也還需要進行再培養、再教育,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需求。也就是說,勞動力的生產具有長期性。從勞動力的具體形式上看,勞動者的體力形成後,如果在一定時間限度內不被使用,它就會自然消耗掉。體力不能像物品一樣儲存起來,以備再用。勞動者的智力與體力不同,它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經過一個長時期的積累過程。勞動者的智力形成後,如果長時期得不到發揮,也將白白浪費掉。也就是說,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不能及時、合理地被使用,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流失。
2消費性
人力資源作為一種“活”的資源,無論是存在還是被開發利用都離不開消費。勞動者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企業在研究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時,必須注意物質原則的貫徹,因為勞動者具有生存、享受與發展的物質需要。
3創造性
人力資源區別於其他資源的最本質的特征,就在於它是“有意識的”,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在從事腦力和體力活動的過程中,它不僅增強了自身抵禦自然或社會困難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而且也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生活,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社會的角度看,人力資源的創造性特征表現為通過社會製度的完善與創新,調動社會全員的積極性,實現各種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企業的角度看,員工的創造性特征是通過有效的員工激勵,推動企業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和發展;從個體的角度看,它是通過人力資本的再投資,提升智力資本的競爭力,從而獲取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最大化。
4主觀能動性
人力資源區別於其他物質資源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它是一種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資源。從資源開發的角度看,人力既是被開發、被管理的對象,又是自我開發、自我管理的主體。作為被開發的對象,人力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取決於社會的、經濟的、宏觀的、微觀的外部條件,勞動者的勞動力是被開發的對象,而開發的主體是社會、企業或單位;作為自我開發的主體,勞動者個人的主體能動性,對於人力資源開發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在這裏,勞動者個人是開發的主體,開發的對象是勞動者自身的勞動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勞動者對自身勞動能力的開發程度和效果,取決於勞動者個人的主體條件,即政治素養、價值觀念、使命感、責任心、意誌力、自我控製力等。這些因素越是接近最佳狀態,人力資源開發的效果就越好。企業在運用各種方法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開發人們勞動能力的過程中,必須掌握人力資源這一特點,勞動者的自我開發與被開發是相互聯係、不可分割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