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計劃預修製是一種比較科學的預防維修製,但還不完善。例如,不能很好解決修理計劃切合設備實際的問題,因此,既有過剩修理(修理時間過早、修理項目過多),也有失修的情況發生;強調恢複性修理,而對改善性修理未作相應規定,在實際修理中出現大修時“複製古董”的問題;對生產工人參加維護保養限製較多,不利於調動廣大工人管好、用好設備的積極性。針對上述問題,我國許多企業在實踐中,作了相應的改革,例如推廣應用項目修理(簡稱項修)和改善性修理等。項目修理是針對設備的精度、性能的劣化程度進行局部修理,以恢複或提高設備某個部位,通過改進其結構、參數、材料和製造工藝等方法,提高零部件的性能,使故障不再發生。
3生產維修時期
預防維修雖有上述優點,但有時會使維修工作量增多,造成過分保養。為此,1954年又出現了生產維修。生產維修要求以提高企業生產經濟效益為目的來組織設備維修。其特點是根據設備重要性選用維修保養方法:重點設備采用預防維修,對生產影響不大的一般設備采用事後修理。這樣,既可以集中力量做好重要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同時又可以節省維修費用。
以上三個發展時期,習慣上稱為傳統設備管理時期。這一時期所采用的傳統設備管理模式是以維護修理為中心點的,因而存在著固有的局限性。
①傳統設備管理的大量工作集中在設備的維修階段,而較少注意設備運動的全過程。在設備運動的全過程中,維修隻是設備管理全過程的一部分工作。傳統管理在抓住維修環節的同時,常常忽略了其他環節而暴露了它的片麵性和不足。
②傳統的設備管理,側重設備的技術管理,忽視設備的經濟管理和組織管理。設備管理本質上是設備運動過程的管理。設備的運動有兩種形態:一是實物運動形態,一是價值運動形態,從而形成了設備的技術管理和經濟管理。前者要求如何使企業的設備經常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後者要求節約設備維修與管理的費用支出。傳統設備管理的檢查、考核指標中突出了設備的技術指標,而忽視了經濟指標。同時,傳統的設備管理,對設備的組織管理工作也重視不夠。
③傳統的設備管理,往往將設備製造過程的管理和設備使用過程的管理分割開來,尤其是對設備的使用管理重視不夠,因此,不利於有效地解決使用現代化設備所帶來的一係列新問題。這就要求通過一定方式,從體製上保證把各環節有機地聯係起來。
④傳統設備管理本質上是靜態管理,“大修”亦隻是恢複到設備出廠時的技術水平,沒有解決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應該提高現有設備的技術水平,實現動態管理。
由於傳統設備管理存在上述局限性,它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在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新形勢下管理好現代化設備的客觀要求。於是,在現代化管理理論的啟發和推動下,在設備管理領域內,現代設備管理便應運而生了。
4設備綜合管理時期
1960年,在美國首先提出了維修預防的設想。這是設備維修體製方麵的一個重大突破,第一次明確了設備管理不隻是設備維修部門的工作,設備的設計部門也必須關心。隻有在設備設計階段就考慮維修問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和易修性,才能減少或取消維修。因此,可以認為維修預防是設備綜合管理的萌芽階段。
1971年,在英國工商部的指導下,英國設備綜合工程中心的丹尼斯·帕克斯在國際設備工程年會上發表了一篇設備綜合工程學研究報告,運用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種新的設備管理理論——設備綜合工程學。概括來說,設備綜合工程學主要有五個特點:設備綜合工程學的研究目標是設備的壽命周期費用的最經濟;綜合了與設備相關的工程技術、管理和財務等各方麵的內容,是綜合的管理科學;研究提高設備的可靠性、維修性設計,提高設計的質量和效率;設備綜合工程學把設備當做一個係統,並以它的整個壽命周期為管理和研究對象;強調設備的設計、使用和費用的信息反饋。丹尼斯·帕克斯的報告最終引起了設備管理領域的重大改革,使設備管理進入了設備綜合管理時期。他所提出的設備綜合工程學也成了設備綜合管理的主要代表理論。
同期,日本在吸收歐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他們自己豐富的管理經驗,也創建了富有特色的全員生產維修製度(TPM)。TPM是日本企業界在生產維修製的基礎上,根據英國人創立的設備綜合工程學,在企業全員參加的更為全麵的“生產性維修”。TPM的提出可以說是現代設備管理漸趨成熟的一個標誌。TPM的基本思想是全效益、全係統和全員參加。所謂全效益,就是要求設備一生的壽命周期的費用最小、輸出最大,即設備綜合效率最高;全係統就是從設備的設計、製造、使用、維修、改造到更新的設備一生的管理,因此有時又稱全過程管理;全員參加是指凡是和設備的規劃、設計、製造、使用、維修有關的部門及有關人員都參加到設備管理的行列中來。由此可見,TPM是指全員參加的、以提高設備綜合效率為目標的、以設備一生為對象的生產維修製。TPM的主要內容如表3-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