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多數地區實行就近入學原則,這個原則實際上體現了貧富差距。
美國的城市,是分不同的學區的,不同的學區要負責承擔建設和維護自己學區內的有關公立學校的開支,比如建立學校、日常用品等費用。
不足的部分,或者有特殊規定的部分,才由當地的州級管理機構,或者是聯邦機構的財政幫助撥款解決。
可想而知,各個學區收集上來的錢多錢少,跟各地區的居民窮富有直接正比關係。
而這個錢多錢少,又直接影響學校的質量,建築設施啦,師資啦,全都包括在內。
這樣,稍微會一點邏輯推理的人就知道,美國的公共教育並不是平等的,那些白人、富人一般就會在好學區接受高質量的教育。
那些黑人、窮人一般隻能呆在那些窮學區裏,受到質量比較差的教育。
教育質量好壞,也是華人到美國定居,最看重的一個條件。
有適齡子女的,一定要找個好學區。
也因為這個原因,同樣質量和麵積的房子,如果坐落在好學區,貴上幾萬、十幾萬美元,也是常事。
還有一個最大問題,就是這些學校的開支所需要的稅收或者雜費,並不是根據居民的收入征收的,也不是根據家裏是否有小孩征收,而是根據住房的價值,按百分比征收。
這樣,你如果有一棟房子,光是房地產稅,三四十年期間,就需要另一套房子的價錢了。
人一介知道這些,他也承擔得起,所以他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包括在裏昂學區買了一套房子,以便有上學的需要時,隨時利用。
其實他是不回那套房子去住的,他都住在農場裏。
現在喬直一來,正好給他用上,起碼可以讓他在那個學區上學。
當然,以後可以給喬直住,如果他比較著調的話。
二人到了裏昂中學,直接去找教務長,一個名叫馬克的老頭兒。
老頭兒對人一介很熱情,立刻親自接待。
聽說有一個新同學要插班,馬克打量了喬直一眼,看他還比較順溜,二話沒說,就給他注冊了。
聽兩個人說話,喬直知道了每一個年級都有一個天才班,競爭相當激烈。
人叔問了一下喬直的年級,知道了是高一以後,就直接和馬克說是高二,馬克也就直接讓他上了高二天才班。
“錯了!”喬直急道。
“不要說話!”人叔瞪了他一眼。
看來這老頭是故意的!
喬直馬上明白了。
快速地辦完了相關手續,馬克和人叔握手告別,說有什麼事情會及時向家長報告的,請他放心。
人叔當然放心,給了喬直一個警告,利索地走了。
這個警告就是每一次學校找家長,人叔就會懲罰他一次,具體什麼懲罰,待定!
學生犯錯找家長,在美國的教育係統裏,是被嚴格遵行的。
馬克確實對工作很負責,立刻為麥柯專門成立了兩個小組。
其中一個是老師幫助小組,由三名老師組成。
一個是類似班主任的老師,名叫海倫。
另一個是語言類的老師,名叫舟思夫。
還有一個是科學類的老師,名字叫斯三思。
總之,涵蓋了各個方麵。
另一個小組,是同年級同學幫助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