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主創新 做中國現代旅遊業先行者
任克雷
華僑城旅遊業的發展始於主題公園的建設,到目前擁有中國規模最大、運營最成功的包括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和歡樂穀在內的深圳華僑城主題公園群落,並以此形成了一個集旅遊、文化、購物、娛樂、體育、休閑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度假區。近年來,隨著北京歡樂穀、成都歡樂穀開業以及上海歡樂穀的興建,華僑城旅遊業成功實踐和實現了中國第一個主題公園連鎖品牌———歡樂穀的跨區域開發和運營;2009年以來,成都歡樂穀、上海歡樂穀相繼開業,進一步夯實了華僑城旅遊業的核心競爭力。2007年7月底,深圳東部華僑城項目建成試業。該項目是華僑城集團在生態旅遊領域的首次嚐試,在借鑒現有主題公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華僑城在旅遊發展領域的生態旅遊內涵的突破、從城市中心向郊野地帶的突破、從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領域的突破,顯示了華僑城在創新發展中的智慧和實踐。試業之時,東部華僑城項目被國家旅遊局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授予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榮譽稱號。以東部華僑城建成為標誌,華僑城旅遊業的發展再創新高。
1999年以來,華僑城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截至2008年底,華僑城所屬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已達1.32億人次,成為中國旅遊業第一品牌,並連續幾年躋身“全球旅遊景區集團八強”。
華僑城城區建設與房地產開發一開始就秉承“在花園中建城市”的理念,遵循“以旅遊主題地產為特色的成片綜合開發和運營”模式,為人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體驗和綜合優質的文化元素,生活、旅遊、工作、休閑、娛樂、聚會、運動、文化藝術體驗甚至創想,華僑城生活方式成為優質生活方式代名詞。華僑城成為全國矚目的最適宜人居的“綠色家園”。華僑城集團引領創造的“旅遊 地產”互動發展模式,成為深圳和全國的城市規劃建設以及房地產業成功的典範。
華僑城集團CEO兼總裁任克雷在談到華僑城23年的創新發展的經驗時概括了10條,這10條是:
第一,轉變管理體製。華僑城經濟開發區成立之初是一個半行政性的開發區,由華僑城建設指揮部采用蛇口模式對開發區進行建設和管理。經過第一個發展周期後,華僑城意識到這種體製將嚴重影響到今後的產業結構調整,無法形成自己的產業,限製發展空間。於是,華僑城主動將自己轉變成為一個純粹的企業,從原來的一個開發區下麵擁有若幹企業轉變為一個企業下麵擁有若幹開發區。從而掌握了產業的主導權。市場有多大,企業就有多大,華僑城從“地主”變成“資本家”,從“收租者”變為“投資者”,從一個小市場變成一個大市場。這是華僑城的一次基礎性變革。
第二,突出主營業務。華僑城的發展也經曆了工業為主的過程,一度下屬110多家企業,涵蓋30多個行業,多數企業占用資源較多,利潤卻不高。經過認真調研,從1994年開始,華僑城克服種種困難和阻力,果斷地通過多種形式剝離副業,突出主業,逐步確定了電子、旅遊和房地產三項主營業務,從而發展到今天的“房地產及酒店開發經營、旅遊及相關文化產業經營、電子及配套包裝產品製造”三項主營業務和五個子集團。這次決定對華僑城的發展是基礎性的,也比國資委要求國有企業要突出主業整整早了8年。
第三,構建融資平台。突出主業後,關鍵要有資金來實現企業擴張,上市則成為重要環節。康佳集團和華控公司分別於1992年和1997年在A股上市,華僑城(亞洲)於2005年在香港上市,從而獲得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實現了華僑城集團主營業務的快速發展。華僑城的銷售收入也從上市前的不到30億元激增到2008年200多億元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