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數第一到正數第一 茂名石化轉變從何而來
人民日報 冉永平
中國石化集團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煉化企業,從2007年起,企業經濟效益已經連續兩年排在國內石化企業之首。幾乎是同樣的設備同樣的隊伍,幾年前,茂名石化在中石化五大煉化企業的排名卻是倒數第一。由倒數第一到正數第一,茂名石化靠什麼實現的轉變?
◆ 效益是管出來的
了解茂名石化的人有一個共同的認識:茂名石化的效益是管出來的。
在茂名石化總經理李安喜的管理理念中,最首要的是經營層麵的管理。他認為,在這個層麵一個疏忽,損失往往會上億元。
轉變幾十年落後的觀念也是茂名管理的重要內容。有一年春節,李安喜到下麵一個公司慰問,發現鍋爐房看不到煤,就詢問負責人,對方告訴他燒的是原油。李安喜一聽就急了:“為啥不燒煤呢?”對方回答:“我們幾十年都燒原油。”李安喜壓著火和對方算賬,“幾十年前原油多少錢一噸?現在一噸就是三四千元,我們燒得起呀?”
類似的例子在茂名石化還有很多。
關於降耗,李安喜也說,“最早我提出以鎮海的原油加工損失率為標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因為當時茂名的原油加工損失率高達1.12%,而鎮海隻有0.56%。可是現在我們已經降到了0.42%,接近了極限設計值。光這一項,我們每年就節省原油9萬多噸,多創效益4億元。你說,國有大企業的管理空間有多大!”
◆ 企業是幹出來的
除了效益是管出來的,在茂名石化還流行著一句話:企業是幹出來的。的確,茂名石化能夠在短短三五年裏讓企業徹底轉變,和埋頭苦幹分不開。
在記者采訪中,人們對李安喜最多的評價就是“工作狂”。“李總沒有任何愛好,就是愛幹活。”茂名石化辦公室的同誌講,“也許你們不信,李總來茂名五年,周末包括節假日幾乎沒休息過。特別是乙烯工程建設時期,不僅自己不休息,而且要求所有管理層都不能休息。”
李安喜私下裏對我講:“一開始大家有意見。我就告訴他們,企業是幹出來的。在茂名石化不存在8小時工作製,8小時工作製隻對工人不對幹部。因為管理者拿的是年薪,收入比工人高一大塊,就不能隻幹8小時。”
正是在李安喜這樣的“工作狂人”的帶動下,茂名石化的1萬多名員工,5年可能幹出了8年的活,效益怎麼能不上去呢!
“工作狂人”李安喜同時也認為,企業是幹出來的,但是要符合市場規律地幹。李安喜告訴我,這點對管好一個企業尤為重要。
正是這樣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使得李安喜不僅對煉油化工生產而且對全球石化市場有了深入研究,所以在去年油價暴漲以及金融危機雙重壓力下,茂名石化這艘航船在他的引領下能夠平穩駛出漩渦。
茂名石化精細管理“煉”出大跨越
新華社 陳先鋒
從2004年中國石化五大煉化企業效益倒數第一位一躍成為中國石化煉化企業效益排頭兵,萬元產值能耗從2004年的0.92噸標煤/萬元降到2008年的0.675噸標煤/萬元……
這一串串數字清晰勾勒出,茂名石化近五年來實現跨越式成長的堅實印跡。即便是在金融危機衝擊下的市場低穀中,茂名石化依然能持續優化不停步。
“人還是那些人,設備還是那些設備,引發大變局的是因為管理製度的變革,引入了精細化管理”,茂名石化總經理李安喜表示。
◆ 挖潛降耗 減少0.01毫米增效600萬元
一絲等於0.01毫米,一絲的厚度肉眼無法分辨。然而茂名石化乙烯係統包裝車間的職工卻為了這“一絲之差”費盡了心思。
據介紹,過去,乙烯顆粒料包裝所用外膜厚度全部為18絲,這是行業的多年慣例,誰也沒覺得有何不妥。然而茂名石化的一班工人們卻感到這裏麵蘊藏著降本潛力。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隻要控製好熱合溫度,將外包裝膜厚度減小一絲,同樣可以保證包裝質量,最終將包裝膜厚度由原來的18絲減為17絲。
“一絲之差”能帶來多大的效益呢?茂名石化工人給記者粗算了一筆賬:乙烯每年有近百萬噸塑料需要包裝外運,若以包裝膜市場價每噸2萬元計算,厚度減薄一絲,一噸可節省成本1200元左右,以每年所需5000噸包裝膜計算,一年就可以降低成本約600萬元。
事實上,這樣精打細算點滴節約的事情在茂名石化俯拾皆是。比如,茂名石化工人從平時人們不大注意的包裝袋標記入手,通過精確測算減少2個字符,一年可以節支約10萬元。
據包裝車間黨支部書記季軍介紹:包裝袋打印的批號、牌號約20個字符顯得過長,很不經濟。於是,立即動手進行整改,把出廠時間前麵兩位數去掉,即去掉“20”,這樣並沒有影響打印區號的編排和出廠日期的標記。節省兩個字符後,每次都能減少打印所需油墨、溶劑各10%,一年可節約打印費用10萬元。
減少“兩個字符”節約10萬元、“一絲之差”可以省下數百萬元……這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在以精細化管理為己任的茂名石化卻是一種常態。一位老石化也表示,“過去效益不好,客觀原因講得多、找管理不足的少,本質上是觀念不適應精細管理的要求。一旦轉變了觀念,許多‘不可能’的事都變成了‘可能’。”
◆ 人人會算賬挖潛 處處留心出效益
記者穿行茂名石化十裏油城,石化人精打細算,厲行節約的風氣撲麵而來:煉油工人在搞裝置清潔時,寧可多走幾百米去提循環水,也不隨手打開水籠頭使用新鮮水;過去乙烯廠區內四支火炬日夜燃燒,如今經過優化生產流程,將可燃性氣體全部回收利用,一舉剪掉了火炬上的“黑辮子”,每月增效400多萬元;以往生產裝置檢修,總要將一些物料外排,如今實現封閉式大修,一點一滴地回收,一次檢修就節約了1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