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速器市場,一家國企擁有份額超八成
法士特 讓外企壟斷成過去
人民日報 王 政
◆國內市場份額超過80%
“如果全部換上法士特,店裏的月銷量能翻一番。”
———品牌商用車銷售店銷售員
短短10年,年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由不足1億元雙雙增長到60億元以上,分別增長47倍和49倍;變速器產銷量由5000多台增長到45萬台以上,增長68倍;出口創彙由200多萬美元增長到5000萬美元以上,增長近25倍;各項經營指標連續7年列全國齒輪行業第一;重型變速器產銷量連續3年排名世界第一;市場保有量超過150萬台……這是陝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給人的震撼。
目前,法士特重型車變速器的國內市場份額超過了80%,並廣泛出口美、澳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曾經被國外企業壟斷的中國商用車變速器市場,法士特已經成長為第一品牌。
◆ 生產線比領軍企業更先進
“沒想到法士特的生產線比我們還要先進。”
———全球變速器領軍企業總裁
“這種現代化的熱處理設備,全球隻有4台。”在西安高新區法士特5.4萬平方米的現代化機加工車間裏,法士特董事長、總經理李大開自豪地告訴記者,全球變速器領軍企業伊頓、ZF的總裁來參觀後都感歎不已。
在研發出身的李大開看來,要縮短與跨國公司的技術差距,打造商用車變速器第一品牌,必須在製造技術和自主研發上舍得投入。2001年,陝齒總廠以其全部經營性資產合資組建了陝西法士特齒輪有限公司,並吸引了湘火炬1.31億元投資。“近年來,法士特已先後投入技改研發資金20多億元。”李大開說。
目前,公司擁有400多名研發人員,其中碩士以上超過80人,先後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變速器產品20多個係列數百個品種,部分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擁有專利20餘項。
◆ 市場低潮時逆市投入
“技術引進也好,自主創新也罷,都必須以市場為導向。”
———法士特董事長李大開
1998年,李大開和他的團隊在仔細考察中國重型載貨車市場需求之後,開發出7擋變速器,並根據中國道路和貨運超載的實際情況,加裝了同步器。憑借此舉,產品的傳動效率和適用範圍大大提高,逐步打開了一汽、東風等大型企業的市場。到2002年,法士特重型車變速器年銷售超過了5萬台。
2005年,國內汽車市場一度陷入低潮。競爭對手紛紛開始收縮,李大開敏銳地抓住商用車國Ⅱ排放標準向國Ⅲ切換的機遇,逆市大規模投入,在國內同行中第一個著手研發更適合國Ⅲ標準的12擋、16擋變速器。2006年,國內汽車市場回暖,法士特的新產品迅速占領市場,重型變速器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一。
2007年,李大開又瞄準了國家節能環保、提高燃油經濟性的要求,開發了小8擋、小小8擋等新型變速器,成為企業逆市而上的新增長點。李大開告訴記者,“上半年全公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2.38億元、銷售汽車變速器23.53萬台,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優勢。”
深山老國企 行業新龍頭———陝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自主創新打造自主品牌
經濟日報 張 毅
10年間,陝西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公司的工業產值增長了47倍,銷售收入增長了49倍。現在兩天的產量就相當於1998年全年的產量;1個月的產量超過了2002年全年的產量。從40年前位於秦嶺深處的一家老國有工業企業,變身為今日我國最大的重型汽車變速器生產廠家,法士特集團公司的奮鬥曆程彰顯了我國工業企業自主自立、創新求變的生命力。
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大開深有感觸地說,國有企業有自身的獨特優勢,無論何時都應自強自信,堅持自主創新。
陝西法士特集團公司的前身是陝西汽車齒輪總廠,始建於1968年,主要生產重型汽車的變速器、分動器、取力器以及各種汽車齒輪和鍛件,是國家在陝西省建設的重點“三線”企業。由於1995~1999年我國重型汽車全行業的不景氣,陝西法士特集團公司陷入了瀕臨破產的窘境。到1999年時,公司欠銀行的債務本息已高達5億多元,而年產值還不到1億元,公司曾經4個半月發不出工資。李大開說,“企業已被逼入了絕境,除了自主創新,研發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外,已別無出路。”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法士特集團公司在內部建立了專司新產品開發的技術研發中心,完善了齒輪研究所和工藝研究所,並緊盯市場變化和國際變速器製造前沿技術,大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法士特集團公司開始重新獲得市場的認可,並從2001年起,有了明顯的起色。法士特集團公司針對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不斷消化吸收和改進國外技術,積極實施自主創新,陸續開發出了多種新型變速器。到2002年,法士特集團公司重型變速器年銷售逾5萬台,國內許多主流整車製造商都成為法士特集團公司的穩定用戶。由此,法士特集團公司一直堅持繼續投入巨資加大技改創新力度,先後開發出10擋、12擋和16擋重型變速器技術,重型變速器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