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章節已被鎖定(1 / 2)

我們經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狀元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靠堅持、永不言棄加上勤奮努力獲得成功的,隻有百分之五的少數人,屬於得天獨厚的、與生俱來的具備某些天賦。但是他們同樣需要付出艱辛和汗水,甚至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所以他們往往成功較快、較突出。作為行竊多年的黃瘸子,已經具備了紮實的功底。

“蒼州鷹”領黃庭利到了自己的家,首先倆人都是沐浴熏香,然後開始後正式拜師。當然大家都知道,在木工行業大家認為魯班是鼻祖,那麼偷的行當自然排時遷。所以先拜祖師爺“鼓上騷時遷”的牌位,然後是師爺的靈位,接著對“滄州鷹”磕了三個頭拜師傅。

“蒼州鷹”把祖訓和家規都逐條先告訴弟子,要求他短時間都熟記於心,這些東西必須言傳身教,沒有文字教材。這些對聰明又有天賦秉性的黃庭利來說,實在是在簡單不過。別看當初上學學習不行,可是對這些東西卻是過耳不忘。知道師傅是單傳弟子,內心更加感動。

“蒼州鷹”告訴黃庭利自己的門派叫“金指門”,說你是我唯一的弟子。如果將來你碰到合適的人才,也可以傳授給他,免得失傳祖師爺的絕技。接觸幾天後開始正式訓練“黃瘸子”的基本功。

“黃瘸子”本來就有功夫底子,會些偷竊技巧和基本手法,所以開始的時候,也是在碗裏夾銅錢。這些本來他就練習過並不費力,可是他自己還是虛心的經練習。“蒼州鷹”看他基本功非常紮實,更感謝上蒼把這麼好的苗子賜予他。第二步開始在開水裏夾和銅錢大小的肥皂片,滑溜溜的就不能那麼得心應手了。何況開水那麼燙手。不過沒幾天“黃瘸子”就已經能隨心所欲的將窄小的肥皂片夾起來。第三步卻是黃庭利連聽都沒聽說的,師傅把盛開水的碗裏放入水豆腐片,結果他動手的時候,貼在碗低的豆腐片不是夾不起來就是被他手指夾碎了。每天練的全身是汗,可是練習了幾天也完成不了這樣高難的動作。

師傅告訴他注意,兩根手指閃電一樣下去、出來,恰如“蜻蜓點水”般輕靈,豆腐片完整的夾在師傅兩根手指中,手指和豆腐片連顫抖都不顫抖。黃庭利被師傅神仙般的手法折服,再次跪下磕頭,表示讓師傅放心,自己會加倍練習,絕對不給祖師爺丟臉。

“業精於勤荒於嬉”,黃庭利在三個月的時間裏,把師傅丟在開水裏的任何物品都能準確夾出,“蒼州鷹”連連點頭,當初他自己訓練了整整一年多才達到這種境界。可見黃瘸子就屬於百分之五有天賦的人。基本功練好了,第二天倆人再次沐浴熏香,然後師傅打開書房的牆壁暗道,領弟子走了進去。

“黃瘸子”隨著師傅走進去一看,一下子變的“目瞪口呆”。

寬闊的房間如同一個熱鬧的人流市場,各種男女模型穿著各式服裝,擺出各種各樣的姿態,行住坐臥各不相同,聰明的黃庭利當然明白,這些不同的模特衣服就是師傅平時訓練手法的地方了。

俗話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裏,“黃瘸子”盡得“蒼州鷹”真傳,把各項技術發輝的淋漓盡致。“蒼州鷹”倍加感慨和驕傲,帶黃庭利再拜師祖。

“祖師爺在上,晚輩弟子‘蒼州雄’今天為您們覓得一傳人,也把手藝盡數相傳,絕無半點保留,從此弟子金盆洗手不問江湖事,將來光耀門庭就靠他了!”拜完先祖,“蒼州鷹”告訴黃庭利自己將“金盆洗手”,不在涉足江湖。也絕不允許他來找自己。

他最後告誡弟子的話是:“我們這行求財不要近色,近色不要求財,切記、切記!”。一代神偷就這麼誕生了,遺憾的是當“黃瘸子”憑高超技藝名震江湖,帶領“南下之隊”、“北上之隊”、“女子之隊”縱橫大江南北的時候,不但大膽的召開過全國小偷技藝比試大會,也忘記了師傅最後的囑咐,最終被公安從他情婦身上找到突破口,並在他給兒子擺滿月酒的時候逮捕了他,具體細節和相關內容筆者在這裏就不多提。

回頭說當時那個時代背景,哈爾濱城到處是回來的下鄉知青,那麼多的人到哪裏去找工作?萬新所在的糧店就招來了賊。雖然是普通的小賊,卻也是“黃瘸子”未拜師學藝前,當時一起趴活的同夥。

在“黃瘸子”消失於江湖的一年半時間裏,他們這些人笨拙的手法根本行不通,哪裏敢上車做活?所以就在地上開始幹偷雞摸狗的勾當。有天晚上把糧店的庫房撬開了,公家丟了不少米、麵和豆油。當然這也不能怪萬新,雖然他是保管員,他每天都是白班,晚上他也下班回家的。可是聰明的萬新趁火打劫,正趕上好哥們王文奎要結婚,所以他就趁機偷了一代大米和一代白麵給王文奎他們送去了,五十元錢的確是他自己的工資。那個時候他每個月可以開三十多元錢,因為家裏條件好用不到他的錢。他的行動不但把王文奎感動的可以為他兩肋插刀,也感動了他的雙方親屬。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萬新遇到了徹底改變他人生的一個特殊人物。

哈爾濱的城市建設和修橋鋪路開始了,本來很正常的城市規劃,卻不是那麼好開展工作的。因為搬遷所牽涉到的人也是五花八門、良萎不齊的。更有資格老的當混子的“釘子戶”拒絕拆遷,變相多要錢或者耍無賴。拆遷不順利導致區相關領導、市主管領導不斷在大會上被上級領導批評。他們惱火之餘對領導也是敢怒不敢言,有氣隻能朝下屬去發。這樣的情況被別人知道了,也就有人抓住了機遇,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其中有個叫宋永佳的泥水瓦工,當時正在建築工地幹活,對官場出現的情況看的很清楚,就在1987年的一天,宋永佳找到了當時的房地產開發老板,說自己可以幫助他把“釘子戶”遷走。開發商正頭疼的沒有辦法,還經常被政府領導罵的狗血噴頭,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答應了他,許諾事成後給他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