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1 / 3)

宏觀論壇

作者:張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戰略目標。內蒙古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全麵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力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對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的初步判斷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經濟發展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上。經濟發展不僅重視經濟規模擴大和效率提高,而且還強調經濟係統的協調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性。通過分析,我們認為“十一五”以來,內蒙古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5年來,全區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更具活力、社會事業全麵進步、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存在著不協調、不和諧因素,影響著未來內蒙古的可持續發展。

1.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發展更具活力。2010年,內蒙古生產總值突破萬億,達到11672億元,年均增長17.6%,高於“十五”時期4.6個百分點,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增速分別比全國同期高出6.4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2010年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由全國的第16位前移到第6位。財政收入大幅增加,地方財政總收入由110.68億元增加到1738.1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69.98億元,由全國的第23位上升到第13位。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內蒙古已經實現從農牧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的曆史性轉變,三次產業構成由2000年的2.8∶37.9∶39.3調整為2010年的9.4∶54.5∶36.1。糧食產量躍居全國的第11位,成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全區畜牧業產值占第一產業的比重已上升到44.6%。工業中傳統產業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一批產業多元、產業升級、產業延伸為發展方向的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能源、化工、冶金、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六大優勢特色產業增加值占全區工業的90%以上,成為支撐全區工業生產的主要力量。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在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繼續較快增長的同時,金融保險、信息谘詢服務、旅遊、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同時,內蒙古積極拓展對外貿易、大力引進外商投資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口岸建設得到加強,過貨量成倍增長。

2.內蒙古經濟增長需求方式轉變。經濟的增長分為供給拉動型經濟增長和需求拉動型經濟增長。從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供需雙方來看,內蒙古經濟增長需求方式從供給型經濟增長向需求拉動型經濟增長轉變。

第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較穩定,且一直以來都保持較高水平,是經濟平穩增長的主導力量。消費是三大需求中波動最小,較為穩定的一部分。進入 “十五”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高潮,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由此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下降。2002年以前消費都扮演著一種穩定經濟、拉動經濟的重要角色,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大於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特別是2001年,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比投資高出39.6個百分點。在最終消費中,居民消費占主導,居民消費所占比重以及居民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高於政府消費。可以說,消費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第二,投資拉動作用波動特征明顯,對經濟波動影響較大。進入“十五”時期以來,內蒙古在三大需求中,投資的變動與GDP的變動趨勢是高度相關。投資的變動會影響經濟的走向,對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十五”時期到“十一五”時期,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呈現明顯的周期性變化。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由2001年的19.8%上升到2010年的77.3%,最高和最低的兩個時期相差57.5個百分點。經濟的增長速度也隨之周期性變化,2001-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5.5%,2003年出現了69.1%的高增長。2003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5%的高點,GDP增長速度也達到了1996年以來的新高點。這種在項目帶動戰略的影響下,全區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趨勢沒有得到改觀。通過測算,2010年內蒙古投資率為77.3%,比2005年提高4.4個百分點,而消費率2005年為46.3%,2010年下降到39.5%。

淨出口的拉動作用較弱。從2000年以來平均的淨出口貢獻率來看,淨出口拉動作用較弱,2001年以後基本上是負數。這表明我區淨出口是未來三大需求中發展潛力最大的。

3.社會事業全麵進步,城市化進程繼續加快。“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加大了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2010年全區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35.6%,比2005年提高了15.3個百分點,實現了社會事業全麵發展,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了從無到有,迅速發展,2005年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隨即又啟動和實施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斷向前推進,實現了“應保盡保、按標施保,逐步提高保障標準”的目標,完善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製度。內蒙古城鎮化率2010年為55.5%,比2005年提高8.3個百分點,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4.資源環境有所改善,加大了節能減排力度。“十一五”時期,內蒙古堅持把生態建設作為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生態建設呈現出總體惡化的趨勢趨緩,生態治理覆蓋麵積不斷的擴大,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加快了與生態建設配套建設,全區生態環境建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5年內蒙古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350多億元,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草原建設總規模5億畝,禁牧休牧麵積7.8億畝,林業生態建設總麵積5000多萬畝,6000萬畝農田和8000萬畝基本草牧場受到林網保護,草原植被覆蓋度繼續提高,有2.4億畝風沙危害麵積和1.5億畝水土流失麵積得到初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