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將終端公司的部分股份成功出售,華為將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通過出售華為終端曲線進入北美市場,因為華為在北美市場屢戰屢敗,所以華為有意將華為終端出售給一家能夠幫助華為打入北美市場的美國公司。
二是,華為終端一旦上市,就可改變華為過於保守、不透明的外界印象,掃除在部分海外市場上的阻力。
就在華為積極尋找買家、出售華為終端的業務股份時,金融危機大爆發,股市暴跌、銀行失信、資本外逃、企業償債越來越困難,多家大型的金融機構轟然倒閉。鑒於這種惡劣的金融環境,華為認為市場狀況和經濟因素不明朗,如果華為終端被美國公司收購,然後該公司迅速破產,華為終端幾經轉手,流落到競爭對手那裏去,那麼,華為進軍北美市場的計劃就會全麵落空。所以,2008年10月8日,華為決定“暫緩出售”,當然華為表示也會密切觀察市場狀況,出售華為終端業務部分股份的項目將來有可能會重新啟動。
金融危機過後,不到兩年時間,華為終端的上市問題又重新被提起。2010年2月春節期間,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為副總裁、終端部門董事長郭平向外界表示,華為可能再次嚐試剝離生產手機和數據卡的終端部門並上市,重啟上市之路。不過,上市的時間和具體操作手段還沒有明確。華為終端副總裁徐昕泉也表示,華為一直以來都在嚐試運用不同的商業運作手段達到戰略目標,華為終端上市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於聚合國際資本,深耕北美市場,將終端業務進一步做大、做強。徐昕泉說:“(華為終端上市)不是外界所簡單理解的賣掉,各種資本運作都是發展壯大的武器,但不是唯一方式。”
“賣掉”華為終端並不意味著華為要徹底放棄終端業務,因為出售終端業務也是有底線的,華為的底線就是僅出售50%的股份,剩下50%的股份將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雖然華為目前沒有明確終端業務是否上市,如何上市,但是一直與戰略投資者頻繁接觸,以尋找最佳的合作方式。如果華為終端不用上市也能全麵攻克北美市場,那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了。
【上市路線:先分拆上市,再整體上市?】
從現有的情形來看,華為的上市之路,走的是分拆上市路線,而華為的四大主營業務中,華為終端的成長性特別好,是華為啟動上市的首選業務。另外,聯想集團在分拆上市方麵的成功經驗也值得華為參考和借鑒。聯想集團先是整體上市,然後是分拆上市。而華為可能走的上市路線是先分拆上市,再整體上市。
整體上市和分拆上市都是資本運作的重要手段,二者並不存在實質性的矛盾。分拆上市可以說是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手段。有很多案例顯示,子公司從母公司中分拆出來,獲得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而不再單純依賴母公司整體利潤的支持。
一旦子公司成功分拆上市,在市場上充分實現了自身價值,同時也間接提升了母公司的市場價值和股東利益。母公司分拆旗下公司上市,可以說是“卸下了一個包袱”和“堵截了一個花錢的口子”,有助於改善母公司的現金流,同時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主營業務更為清晰,更有利於雙方的發展。當然,如果業務分拆不合理、不徹底,子公司的專業性和獨立性得不到發揮,那麼分拆就等於沒有分,隻是換個名字重新“整體上市”,正如一女二嫁一樣騙取股民的融資,這是比較危險的。
1994年2月,聯想集團母公司在中國香港整體上市。2001年4月,聯想集團實行資產重組,開始分拆旗下優質業務並上市,旗下子公司神州數碼公司(主營IT服務)從聯想集團(主營PC業務)中剝離出來單獨上市。聯想教父柳傳誌可以說是這一資本運作的幕後推手,分拆之後,楊元慶掌管聯想集團,而郭為掌管神州數碼,最終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均實現了業績的突破性發展。
聯想集團在整體上市的兩年多時間裏,仍專注於PC品牌運作。從1996年開始,聯想電腦銷量就躍居中國國內市場首位,近幾年已發展成為世界電腦銷售量的第二品牌,地位僅次於惠普。神州數碼分拆上市之後,由於專注於做IT服務戰略,積極推進數字化中國進程,在2011年迅速成長為“中國智慧城市專家”,並且在《財富》雜誌公布的“中國企業500強”中,神州數碼力壓群雄,名列第7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