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晚上,特裏森履行諾言,請謝部長、朱部長還有龍鎮海吃飯,外加一個翻譯。
席間得知,特裏森一定要比年齡的原因是,他認為年紀大的比較占有優勢,看來論資排輩也不是東方文化的傳統。不過俄羅斯人到了中年以後,這麵相老得快,所以特裏森覺得對麵皮膚細膩,頭發旺盛,一定比自己年輕,沒想到栽了跟頭。
“要不要我送您幾瓶生發劑?中國有個章光101,聽說效果還不錯。”謝部長打趣說。
“真的?真的有?”特裏森將信將疑。
謝部長說:“有,下次我給您帶幾瓶,都是中藥做的,沒什麼副作用,您可以試試。”
特裏森萬分感謝。也是,就他那猶如戈壁荒山似的頭頂,找個小蜜都困難,空有個總經理的頭銜罷了。
不過飯桌歸飯桌,談判場上的特裏森,依舊是犀利非常,經常跟謝部長爭得麵紅耳赤。當然,麵紅的始終是他,謝部長的臉,萬年不變。
經過2個月左右的來回談判,雙方的焦點落到幾個具體問題上。
第一是還要不要再買一部分成品的蘇-27。
“你們不能指望就買24架蘇-27,我們就把生產線賣給你們,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好事!”特裏森氣鼓鼓的說。
在國際軍機的貿易中,賣成品和賣生產線是兩種主要方式。一般來說,賣生產線的,兩國關係一般比較好,而且買家已經購買了一定數量的飛機。買家之所以要買生產線,一方麵是自己生產的東西比較放心,萬一出現戰爭等不測事件,東西在自己手裏把穩些。當然印度阿三產的除外。
另一方麵,生產線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本國航空工業的水平,尤其是加工製造水平和管理水平,這也是很多買家一定要引入生產線的原因。比如日本買了F-35的生產線,埃及買了中國K-8的生產線。前提是,買家必須要有一定的航空工業基礎。所以,你不會聽到越南,或者緬甸買飛機生產線的新聞。
“我們不會占貴國的便宜,在引進生產線之前,我們會購買第二批蘇-27,前提是你們能及時供貨。”謝部長很平靜的說,“出國前,我已經得到授權。”
“噢?”特裏森一聽到這個就來了精神,“如果是這樣,生產線的出口可以考慮。你們第二批準備買多少?”不光是他,俄方代表團其他人也都精神一振,紛紛直起身子。
謝部長說:“和第一批一樣,24架,裝備一個團。”
特裏森一聽就直搖頭,“太少了,你們兩批才48架,還不夠一個航空兵師裝備的呢。
“那你們想要多少?”謝部長問了一句。
這時候俄方的副代表說了一句,“至少再買一個師的,72架!”
特裏森點點頭,“對,你們兩批一共買96架,我們才能考慮出售生產線。”
“那不可能,我們隻會再買24架。”
雙方就僵持在這裏。
第二就是生產線要花幾年時間建成。這是要寫進協議的。時間越長,俄方的責任越輕。
特裏森搖晃著圓圓的腦袋,幾縷可以數得清數量的頭發耷拉在眼前,他馬上用手把它們撥弄上去。
“你們至少要6年花才能把生產線建起來。”
“不可能花那麼久,”謝部長的語氣斬釘截鐵,“至多5年,生產線就要建成。”
特裏森腦袋晃得跟撥浪鼓一樣,“5年?您在開玩笑吧?中國現在還在生產米格-21,你們難道認為生產蘇-27和米格-21是一回事嗎?”特裏森說完,俄方代表團的其他人都笑了。
特裏森說的米格-21,在中國就是殲-7。當時準備建設蘇-27生產線的沈陽飛機製造廠,生產的是殲-7的雙發放大版殲-8,當然技術和工藝水平有一定的提高。而殲-7主要在成都的132廠生產。當時殲-7的深度改型,采用雙三角翼的殲-7E剛剛服役。至於俄羅斯,米格-21早在年就停產了。
這時候朱部長發話了。“中國航空工業有很好的基礎,畢竟,從1956年開始,我們已經幹了近40年。”朱部長話鋒一轉,“都說我們是前蘇聯的學生,如果學生沒用,那是不是說師父水平也不怎麼樣?”
這話說得真有水平,俄方代表團鴉雀無聲,沒法反駁。
第三,就是用多少架蘇-27的零部件打通生產線的問題。所謂打通生產線,意思是經過設備的調試、試運行,發現生產線在安裝、生產中的問題,然後進行相應的調整,固化狀態,實現後續的大批量生產。當然,打通生產線需要投入一定量的零部件試生產,這也是生產線建設的成本。打通的數量越多,意味著俄羅斯賣的散件數量就越多,而中方得到的合格成品數量就越少。
謝部長堅持,打通生產線所需的飛機散件數量不能超過15架。超過這個數量,不僅成本難以接受,時間也耽擱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