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劉副主席率領中方代表團和俄方團長,政府副總理謝爾久科夫開始談判。劉副主席坐在中間,謝部長、朱部長、龍鎮海和翻譯分列兩邊。
老將軍不怒自威,氣場極大。俄方從團長到成員,對他都有幾分忌憚。雖然謝爾久科夫極力控製自己的表情,但誰都看得出來,麵對劉副主席,俄國人多少有點不自在。
“我這次來,是為了掃清兩國在蘇-27飛機生產線和發動機大修線引進談判中的一些障礙,”劉副主席的開場白很直接,“我已經80歲了,希望您別讓我空著手回去。”
“能和老將軍談判,是我的榮幸!” 謝爾久科夫說,“我們雙方都希望談判能順利進行,我相信您不會空著手回去。”
“首先,讓我們確定一下項目談判的前提條件。”劉副主席放下眼鏡,“蘇-27我們已經買了24架,現在為了引進生產線,我們可以再買一定數量的蘇-27,表示我方的誠意,但是這個數量不可能太多。”
謝爾久科夫很坦率地點點頭,表示理解。
“你們可能以為我們是為了省錢,但我可以明確的告訴貴方,不是這麼一回事。”一聽這話,在場的俄方人員都很驚奇,於是很想聽聽劉副主席怎麼解釋。
劉副主席放下手中的一些資料,直接對謝爾久科夫說:“中國是個大國,中國空軍的發展有自己的規劃,這裏麵就包括各類飛機的數量和用途。對蘇-27這樣的重型製空戰鬥機,我們的需求是有限的,不可能太多,這一點,我想貴國空軍也一樣。”
這話真誠實在,幾乎無法反駁。很簡單,重型機貴,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也是重型的F-15和輕型的F-16搭配,至於俄羅斯,是蘇-27和米格-29搭配。中國和蘇-27搭配的殲-10,當時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所以,單純的製空型蘇-27,中國空軍有個240架左右足夠。現代空戰可不是二戰,動不動上百架飛機纏鬥。朝鮮戰爭時期米格-15和F-86百架左右規模的戰鬥,算是大規模空戰的絕唱了。
俄方代表團沒有一個人說話,都在聽劉副主席發言。好像他不是來談判的,是來演講的。
龍鎮海仔細觀察著劉副主席說話時的神態,老將軍絲毫沒有咄咄逼人的神情,看著像一位老爺爺在跟你聊天,但是所說的話邏輯嚴密,合情合理,找不出破綻,對場麵的把控能力極強,讓人不由自主的信服他的觀點,或者說,心悅誠服,用這個詞來形容最貼切。
“中方也已經開始和貴國商量引進蘇-30的事宜,就是發展對地攻擊能力,彌補蘇-27純製空戰鬥機的不足。”劉副主席透露的這一消息,在場的很多人還不知道,“可總盤子就那麼大,蘇-27買多了,蘇-30就會少,朝三暮四的道理,我想您也明白。問題的關鍵不是錢,而是中國不需要那麼多純製空的蘇-27。”
謝爾久科夫聽完劉副主席的話,表示完全讚同,“那將軍閣下,中方打算買多少蘇-27的成品?告訴我一個數字吧。”
劉副主席做了一個手勢,“24架,一個團,這一點,我們沒有變過。不是預算不變,而是裝備規劃不變。”
“這一點我完全理解,” 謝爾久科夫說,“可是將軍閣下,24架對我們來說,實在太少。何況上一批的付款方式又很特別,我們也很為難。”
“我也理解。”劉副主席笑了笑,“所謂為了表示誠意,第二批24架,中方將全部采用現彙,也就是美元支付。”
俄方代表團一聽,立刻議論紛紛。24架現彙,即便按上次合同的價格,也是14億美元了。這對幾乎全靠石油和軍火出口養活自己的俄羅斯來說,可不是小數目。
謝爾久科夫似乎被打動了,“我們將認真考慮您的提議。”
經過兩天的談判,俄方接受了劉副主席幾乎所有的提議。第二批蘇-27整機24架,全部美元支付,合同文本完全按照首批蘇-27引進的合同來。生產線規模為200架,5年建成,打通生產線散件數量不超過15架。最後隻剩總價、付款方式和進度沒有定。
中方代表團歡欣鼓舞,在欽佩老將軍的同時,也都開始準備慶賀了。
沒想到劉副主席很嚴肅的說了一句:“沒到手的東西,都不算數。下個月在北京的最後談判,還會有變數,你們要有準備!”
老將軍畢竟經曆的風雨多,1個月後的北京,最後一次談判,讓雙方都經曆了一次過山車似的局麵。
差半點就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