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京,徐小平沒有回在深圳的總部,而是留在了北京。目的,當然是為了那5000萬美元的保證金,和2000萬美元的購船費用。這點錢在今天看起來如同毛毛雨,可在當時,對任何一個企業,甚至銀行來說,都是巨款。
他讓龍鎮海先去深圳,盯著王誌遠把在澳門注冊公司的事辦好。自己則坐在北京分部的屋頂花園裏,打起了電話。
接連打了一上午,王總、張總、歐陽總,幾乎把名片夾裏能看得上的總都問候了一遍,對方一聽這麼大的數,紛紛表示愛莫能助。徐小平看著在地麵水池裏遊動的魚,歎了一口氣。
“我要是能像你們這樣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那有多好啊!”
這時候秘書敲門,推開一半探了頭進來,“徐總?午飯要給您訂嗎?”
秘書銀鈴般的嗓音此時對徐小平毫無吸引力。他擺了擺手,頭都沒有抬。秘書知趣地關門出去了,徐小平一個人來到落地窗前,看著遠方的北京街景,腦子裏還在搜尋可能的貴人。
徐小平叉著雙手站了差不多半個小時,直到他的意識指向一個他不願意想起的人。
他,就是原工商銀行副行長,華夏證券的董事長,黃玉峻。
華夏證券,和南方證券、國泰證券一起,並稱為中國最早的全國性證券公司。1992年10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立這三家證券公司。華夏證券是工商銀行牽頭成立的,因此工商銀行的副行長黃玉峻自然就成了華夏證券的董事長。
第一家全國交易聯網,第一家實現全國統一清算,第一家實現保證金集中管理,華夏證券的高帽子一頂接著一頂,也是當時證券業的標杆。
徐小平之所以不願意想起黃玉峻,主要是黃玉峻對他有知遇之恩。當年創侶集團剛成立時,在朋友辦的一場酒會上,徐小平認識了黃玉峻。黃玉峻非常欣賞徐小平,認為他腦子活,有想法,而且經過軍營的曆練,能吃苦,素質高。
接下來的幾年裏,隻要徐小平去工行貸款,基本沒遇到任何障礙。所以徐小平順利的靠著這些錢在香港拿了幾塊地,賺到了第一桶金,並發展到今天的規模。
如果事情像這樣發展,徐小平本應和黃玉峻關係熱絡,逢年過節,必有孝敬。但從93年開始,黃玉峻就經常要徐小平加入華夏證券,做他的左膀右臂,可是被徐小平拒絕了,而且足足拒絕了5次。
徐小平還記得最後一次,黃玉峻在西郊賓館的貴賓廳,麵無表情的說:“我再問你最後一次,你來不來?”
徐小平頗為無奈,隻能這麼回答:“黃總,這錢我不能賺。”
黃玉峻立刻起身,頭也不回的走了。
徐小平之所以說不能賺這錢,是因為那時候的中國證券市場太亂了,違法違規是司空見慣。證券違規操作,賺的是誰的錢?當然是老百姓的錢。
當然,嚴格而言,這些違規操作,也並不完全是證券公司心黑。因為中國的證券市場199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最初的從業人員幾乎都是銀行係統過來的,對證券、股票什麼的幾乎是一竅不通。後來與徐小平合作的華夏證券總裁邵淳有句話很有代表性。
“當時關於市盈率的概念,還是你們《證券市場周刊》的記者梁莉來我辦公室時教給我的”。
那時候的華夏證券,買油井,搞貿易,做房地產,隻要覺得有錢賺,華夏證券都可以搞一些。這其中,當然有合規的,也有違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