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視野下當代中國發展觀的演進
商界論壇
作者:張子揚
摘要: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一思想對於我國今天的發展觀基本內容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指導意義表現在:它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當今社會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本土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即民族化。從本質上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緊扣中國社會的時代主題而形成的有關中國社會發展的、科學的、有強大的生命力的思想武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觀;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起源於馬克思、恩格斯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思想,後來經過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才慢慢形成。它是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際國情下漸漸成長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跟中國當代發展觀不斷向前發展。
一、建設初期的生產力發展觀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開始全麵進入社會主義的建設黃金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始了對發展問題的積極探索。
毛澤東的發展觀集中體現在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中國工業化的道路、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改革舊的過於集中的經濟體製、民主政治建設、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文化建設方針、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等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之中。
在毛澤東的發展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就是提出了“中國式工業化道路"問題。在總結蘇聯片麵發展重工業的教訓的基礎上,他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重要講話中,論述了一係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明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
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條主線,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政治方麵,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開始在國際中發揮重要角色;在經濟方麵,建立起完整的工作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在科教文衛方麵都取得很大進步,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
但是,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切建設都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因此走了很多彎路,給黨和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二、改革時期的經濟增長發展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隨著經濟建設的進行,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鄧小平帶領全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了新的探索,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1980年1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著名論斷從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高度強調了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
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楓樹和發展了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規定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部署。這種經濟增長戰略充分反映了改革時期的經濟增長發展觀,即堅持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發展生產與提高人民生活相統一,改革經濟體製與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相統一。鄧小平提出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三、構建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