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息功的修習方法(1 / 2)

龜息功

喜歡玄幻的讀者,應該也喜歡玄學,看看這篇吧,對人的身體機能有著很好的作用。 一、潛心

潛心,即調心,此法為龜息功的預備功法,初學者采用盤膝跌坐,上體正直,務必使全身放鬆自然,鬆則氣順,百脈舒暢。雙手扣子午了扣,即左手拇指彎曲掐住中指午位(最上端),右手拇指由左拇指、中指圈內插入,掐住左手無名指根部子位,右中指在對相對掐住,兩手相抱放在小腹前,扣子午有少生雜念,有助入靜之功效。二目垂簾,服觀鼻。鼻觀口,口觀心,舌抵上胯,心、神、意守臍部,務使心念不移。久之感覺隨心意降,頭、手如同虛無,隻覺臍中一點真息幽幽出入,移之不動。此時第一步功乃成。

二、潛息

潛息即為龜息,始人正功。坐式同上。此時振動鼻腔,深吸氣。覺氣人腹臍之中,吸端八分氣即可,不要吸滿。氣進入腹中後,心念又下移,如同上式,寧心靜氣,住息。住息時可用數息法(並非數呼吸次數),僅默數。住息者對於初習者,必不習慣,馬上覺得氣息憋悶,感覺也上澎,氣息上浮,廢氣欲出,胸咽憋悶。初練者便可出氣一口,再吸氣如前。練功時間一長,忍度越長,氣也越長。此時,如感歎人之氣欲出時,放鬆小腹,心念下降,息亦下降憋悶之感便消失,但迅即又至,依法再放鬆小腹,下降心念。初習肴如確感氣憋不住了\",出氣一口。練功時間一長,反複升潛次數亦可逐漸增加。但切記莫初習即憋長久,總要循序漸進。每次吸氣,吐氣一次,即閉放一次為一息。出氣後調勻呼吸再行吸氣。每次練習,至少要七息,至多四十九息。修煉至息潛人腹,不急不憋,久久安然,則第二步功成。

三、真定

上麵二法修成,始慘人定。姿勢坐臥都可。納降氣息,守心意念於臍,至心息全都忘卻唯有一靈知感存於臍內中空之竅,久久不動,漸入真定。真定即為龜息上乘功夫,但習之不易,《道家·太極門》訣:“於無而靜,自然而定,無知有靈,乃人真定”。真定的饒界隻有過來人方可領悟。

四、出定

當功夫達到“定境”時,收功之法就應當以“法”來掌握。按時出定方法也很簡單。每個人手上有22個關竅:無名指根部關節為子時關竅,中指根部為醜時關竅,食指根部關節為寅時關竅,食指第二關節為卯時關竅。食指第三關節為辰時關竅,食指尖端為午時關竅,無名指尖端為末時關竅,小指尖端為申的關竅,小措第三關節為酉時關竅,小指第二關節為戌時關竅,小指根部關節為亥時關竅,如果打算練功在哪個時辰“出定”,可將雙手握拳,拇指尖扣住那個時辰關竅,平放於腿上,則可以準確“出定”收功。

其他龜息功的相關資料

自古以來,人們試圖通過各種途徑,來達到長壽,其中途徑之一是修煉,修煉的方法很多,然而,若論曆史悠久,影響較大的則是“服氣”。服氣也叫吐納,今天稱為“氣功”說得確切點就是練內功。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5000年以前,我國已有了模仿龜類的呼吸運動的龜息氣功鍛煉法。1975年在青海省樂都地區柳灣的三平台出土了一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罐。在這件彩陶腹部正中有一彩繪浮塑煉功人像,其形態二目微閉,口形張開近園,微向外翻,腹部隆起,雙手張開置於下腹部兩側,兩下肢呈彎曲狀態,雙腳平行分開比肩略寬。通觀全身,為蹲襠式。有關專家鑒定表明,這個姿態與流傳至今的龜息法中的某一煉功姿勢幾乎完全相同。傳說堯舜時有個名叫彭祖的人善於導引行氣,活了八百多歲,據說這種氣功的吐納法是向烏龜學來的。因此,氣功是值得加以研究推廣,用它來增進人們健康的。   龜息功法是我國悠久的氣功史中最古老的功之一。   一、俯息蟄藏   (1)姿勢:俯臥,麵枕床或地毯,兩臂上抬,肘曲,俯掌分置兩耳旁。兩臂放鬆,兩腿自然伸直,兩腳距離與肩同寬或略寬。想象如靈龜深沉淵底,全身極度放鬆,放軟。   (2)呼吸及意念。《胍望》載:“牛雖有耳而息之以鼻,龜雖有鼻而息之以耳,凡言龜息者,當以耳言也。”意思是說龜息引,要以聽息為之。《芝田錄》亦言:“睡則氣從耳出,名龜息,必大貴壽。”具體作法是思想先靜下來,口輕閉,以舌在上下牙到外徐徐攪動,待唾液滿口後,先徐徐吸氣一口,隨即緩緩呼出一部分後,閉眼咬牙,提肛,如吞咽硬物狀,將液津用力咽下,咕咚有聲。靜聽汨汨聲。隨後輕輕吸入一口氣,這口氣隨津液下降入丹田。再緩緩深長呼氣,將氣吐盡,全身也隨呼氣極度放鬆。此時寧心靜聽呼吸之出入,即聽息,一念代萬念,漸漸入靜,呼吸自然。漸入勻、靜、深、長、細、緩,此時進入專心聽息,則自然合於氣,氣合於神,神融且和。泯泯澄湛,漸達聞似不聞,恍恍惚惚,不知不覺地自然進入龜之蟄藏伏氣狀態。此式對高血壓、失眠及某種生殖係統疾病,效果良好。   二、側俯臥息(右側臥式)   枕高約4~6寸(12~18厘米),頭微前俯於枕上。軀幹微向後彎,呈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式。右腿微曲在下,左腿卷曲,膝部觸床,左腳背鉤貼在右腿委中或承山穴上。左腳亦可不鉤貼,放置右腿前,以自我舒適為度,右肘屈曲,肘彎呈鈍角,掌心向上置於耳枕上,左臂自然置於身側,掌心朝下置於髖部。   此式與一般側臥式不同。它的特點是骨盆微向前扭轉,頭微俯以通經,而成龜形團聚狀,呼吸同俯息蟄藏。   三、龜神出水   俯臥,麵枕床或地毯上,兩腿自然伸直,兩腿距離與肩寬或略寬,兩手輕按於兩肩旁。   緩緩以鼻吸氣,吸氣時,上身向後舒展,引勁前伸,徐徐抬頭,漸及上體也隨之抬起隻用腰脊力,待不能支持時,始用手力支撐,兩眼極力向上遠眺。   頭微低,肩鬆馳,先緩緩呼出一部分氣體。同時吞津或咽氣一口,再輕輕吸入一口氣。這口氣似隨津液下沉丹田,再緩緩深長呼氣。將氣吐盡,同時恢複俯臥,全身鬆馳,軟如酥癱。在保持自舒適狀態下,輕鬆自然呼吸3~5次。   此般反複“出水”3~7次後,亦可接著練俯息蟄藏或側俯臥息。   此式對腰背痛、便秘防治有效,並能調控腹腔諸髒氣之功能。   四、俯仰吃氣   (1)端坐床邊或椅上,坐時臀部要少著座位,兩腳分開相距約自己的三隻腳長。兩掌重疊或分別按撫在小腹處,亦可分按兩腹股溝處,全身放鬆,兩眼自然睜開向前平視,亦可輕閉或若垂簾,口腔也要放鬆,上下牙齒呈微小的休息咬合間隙,舌尖輕抵上下牙齒之間或輕抵上齒齦處。這樣,就可以使咀嚼肌、舌肌放鬆,促使津液分泌,口腔放鬆了勁部也會跟著放鬆,隨之胸部腰脊依次自上而下地放鬆。然後,自然緩慢地呼吸三至五次或數分鍾,直至半小時。這時,消除雜念,入靜,猶如龜鼇在海洋中憩息。   (2)在最後一次呼吸將完時,上體渾渾前俯,頭部低於兩膝,將肺中的餘氣呼盡。   (3)頭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頸前伸,同時緩緩地自然吸氣,上體也隨之徐徐抬起恢複端坐姿勢時,恰好氣也吸滿。   (4)端坐不動,將嘴唇撅起(如豬嘴狀)使鼻孔變窄,緩緩深長呼氣,按2、3、4段談的方法,反複俯伸9次,循序漸進,直至增至36次。每次做完,散步片刻再做下一次。如在室外練習,也可站成馬步式,其他做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