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天使”,創業路都不平坦
本刊策劃
作者:丁傑
在一個大眾創業的年代,誰更有可能衝在最前麵?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看看狗拉雪橇。在冰雪世界裏馳騁的雪橇,通常需要四條或六條雪橇犬拖動,但並不需要每一條雪橇犬平均用力,而是要從中選出一條力量最大的“領頭犬”衝在最前麵。
找到創業浪潮中的“領頭犬”,就是天使投資在做的事情。
得到天使投資的人,似乎離自己的創業夢想近了一步;而沒有得到天使投資的人,卻不得不苦苦支撐。然而,無論有沒有獲得“天使”的眷顧,創業都注定不是一條坦途。
切中“痛點”,迎來“天使”
第一次見到何威是在上海陸家嘴,在正大廣場負一層吃了兩籠灌湯包,他便急匆匆地帶著記者來到濱江大道,麵朝黃浦江,講起他的創業故事。
“上海其實不太適合創業,這裏的人接受不了像北京中關村那樣快節奏的生活。”雖然已經在上海生活了快五年,但何威仍然用自己的生活節奏去工作,他不喜歡慢慢吞吞地過日子,也沒有養成上海人泡咖啡館的習慣。
不過,上海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從不缺少大企業、大財團。這對於像何威這種頭腦靈活、敢闖敢拚的外地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2008年從武漢大學畢業後,何威先是在阿爾卡特做了兩年研發,後來去了中興通訊,如今在一家大型保險企業做互聯網醫療的應用研發。
在大公司之間不斷跳槽的經曆,不僅提升了何威的身價,也讓他發現這裏麵有商機可以挖。“我們這個行業跳槽,年薪至少要翻一倍才有得談。”何威說,他身邊的朋友中,有三年時間從年薪10萬元跳到100萬元的,也有從一個項目經理被挖去直接當副總的。
“雖然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社會發展這麼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希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實現最大化。”在換工作的過程中,何威一直在思考應聘者和招聘公司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慢慢地有了做相關產品的想法。
何威注意到,不論是剛畢業的應屆生,還是準備跳槽的員工,求職中都處於比較被動的地位。除了招聘方提供的信息,還有很多有關新公司的細節是應聘者無從知曉的,無論是HR(人力資源管理)和獵頭,他們給出的信息有限,而且很多情況下是從自身立場出發,往往會從有利的方向誘導應聘者,除非內部有熟人可詢問詳細情況,否則求職者難以了解公司的真實麵貌。
正因為看到了求職中存在的這些痛點,2014年底,何威和他的4人團隊開發了“窺司”App。“簡單說,這是一個針對工作五年以內,有跳槽需求的員工搜集意向公司信息的平台。”
何威和別人合作過一些其他項目,雖然最後未能成功,但從中積累的人脈,讓他在這次創業中很快有了一支適合的團隊,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有過創業經曆的,因此很快吸引來了天使投資。
天使投資能夠看中“窺司”,也跟它具備“互聯網+”這一屬性相關。何威的這個產品定位為“工具+社區”模式App,除了提供固定的基本信息,還可以通過“司聊”與意向公司員工及時交流,了解自己想知道的細節,兩種信息可以互補。
除了薪資之外,“窺司”的興趣點,在於那些對公司大部分員工有用的信息,比如年假、過節費、年底獎金發放時間、公司硬件設施等,讓求職者對公司有更加立體的印象,也更具有參考價值。這些都是打動天使投資人的地方。
“市麵上的同類產品雖然不算多,但還是有,例如爆工資、吐司等產品。”何威告訴《支點》記者,因為大家對於這一類的產品都不陌生,加上有個人關係的因素在裏麵,所以跟天使投資人溝通起來也比較順暢,見麵聊過兩三次後就敲定了,成功融資數十萬元。
“天使”之後的困惑
盡管拿到天使輪投資,但是何威心裏還是沒有底,他擔心撐不到A輪,因為“窺司”這個項目的盈利前景還不太明朗。“每一輪投資,機構看的指標都不一樣。”何威告訴《支點》記者,天使投資是對原創項目構思或小型初創企業的一次前期投資,跟VC(風險投資)有較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