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歌又“火”了(1 / 1)

詩歌又“火”了

隨筆

作者:白起

被新媒體捧紅的不止有微商、脫口秀和自媒體,更有古老的藝術——詩歌。

當聽說讀詩也有微信公眾號,大概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那多假啊”。的確,上世紀80年代之後,詩歌已成為一個“尷尬”的詞彙:從下半身、梨花體、忠秧體到羊羔體,詩人揮灑著想象,大眾卻笑出眼淚。

但在2015年,微信公眾號和APP讓讀詩變成起床後、臨睡前的習慣行動:《詩刊》試水新媒體,短短幾月便積累幾萬粉絲,更促成餘秀華一夜爆紅;北島編選《給孩子的詩》總銷量僅15萬冊,配套手機應用則下載超過50萬次。

提及這股熱潮,不得不提“為你讀詩”。從2013年創辦至今,“為你讀詩”已成為中國最活躍的詩歌公眾號,粉絲 200萬,在“新媒體排行榜”(newrank.cn)排名長期居於70名以內,700多期節目幾乎每期閱讀量都在10萬以上。

“為你讀詩”,源自一家名叫BeMyGuest(尚客私享家)的社交平台類企業,其特色在於“名人讀詩”,李彥宏、星雲大師、於丹、楊瀾、李健、薑昆……借助名人效應,將小眾詩歌帶入大眾視野。

BeMyGuest創始人為鳳凰衛視前首席財經評論員潘傑客,在早年采訪各類業界名流時,發現企業家多喜歡追求高端社交,而文化藝術是不可缺少的調劑品——隻要是真正的高雅藝術、經典文化,各界名流就願意參與。

初期,BeMyGuest主要做各類音樂會,曾邀請莎拉·布萊曼來參加私人音樂晚宴,吸引了包括李彥宏、楊元慶等企業家的參與。而奧巴馬在白宮舉辦的一場“白宮音樂詩會”,讓潘傑客受到啟發,並萌發了打造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的念頭。將名流作為音樂會的被動欣賞者,轉變為讀詩參與者、傳播者,這也更契合新媒體注重參與互動的特質。

第一步是吸引名流,這其實並不難:成功人士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有“布道”理念,或如稻盛和夫般著書立說,或如比爾·蓋茨般熱衷慈善。而讀詩,亦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布道和傳承。

第一期讀詩嘉賓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定製服裝設計師郭培、知名主持人李靜、投資人沈南鵬及潘傑客,五個人朗讀《給我未來的孩子》。

6月12日,則是“為你讀詩”微信公眾號最“高端”的一次。愛爾蘭總統邁克爾·希金斯在“為你讀詩”平台朗讀葉芝《為我的女兒祈禱》,同期朗誦嘉賓,還有李彥宏和愛爾蘭駐華大使康寶樂。

另一個吸引名流參與的是其專業性。新媒體要求“快”,但讀詩需要“克製”。“為你讀詩”每天標配一首詩、一首音樂、一幅畫、一段評論、一位嘉賓。請哪些嘉賓,選擇適合其氣質的詩歌、核對版本、選擇配圖配樂,這些都得反複推敲。譬如,為名人找詩就是最難的事。尤其推送七百多天後,耳熟能詳的詩也越來越少。名人們自己也會有脾氣,找不到調性最符的那首詩,便絕不將就。

李彥宏朗讀的《當你老了》,從餘光中、冰心、楊牧十幾個譯本中選定並不那麼“大牌”的李立瑋譯本,僅僅因為鍾愛其中一句話;演員朱亞文每次讀詩要錄製N遍……也有嘉賓由於未能找到適合的詩,將錄製計劃延後半年以上。

就如參與者薑昆所言,“生命不僅有奔跑,還有散步和靜思”。在新媒體時代,費心費時打磨出的作品才能贏得大家認可,這或許是“為你讀詩”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