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無奈
如果讓一個內心清楚的人在眾人麵前裝糊塗,的確會是件很困難的事,沒有大智慧的人根本辦不到。而做到了這一點,在管理中絕對是有妙用的,這與老子所讚賞的“大智若愚”幾乎如出一轍。內心本來是“清清楚楚”的,卻因為應實際的需要,在外人麵前表現出“含含糊糊”的姿態,也許更加有助於達到“圓通”的境界,這就是優秀管理者常用的管理智慧。
聰明與糊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在這世上有許多聰明人,也有許多糊塗人,到底是聰明好呢還是糊塗好?可能誰也說清……
許多成功人士都因為他們比別人聰明,能在關鍵時刻用他們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當別人迷迷糊糊時,他們已經比別人先走了一步,所以,他們成功了,無疑,成功總是讓人開心的,誰不希望自己成功呢?
有人說“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生存的一種境界。”也有人說“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有八九;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裏無一。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等等,不一而足。
清朝名士鄭板橋有一句名言——“難得糊塗”,流傳很廣。初看起來,此話說得有悖常理、荒誕不經。當然了,人人都想聰明而怕糊塗,板橋卻道“難得糊塗”,“糊塗”既“難得”,就成了珍稀品,成了一種追求的對象。故自板橋先生此言一出,許多文人雅士、達官貴人、鴻儒巨商,就恭恭敬敬地把它樹為條幅,懸掛於廳堂之上,奉為格言警句,頂禮膜拜。就那麼幾個看起來歪歪扭扭,其實透著古拙渾樸的字,一度風靡大江南北,“糊塗”一下子就被世人瞧不上而提升到了欲求而不得的地位,“難得糊塗”也成為人們經常引用的名言。
鄭板橋的“難得糊塗”正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含哲理、充滿睿智的啟迪。其實,“難得糊塗”是哲人麵對芸芸眾生的執迷而發的機言智語。它猶如禪宗的偈語,是需要用心體悟的。鄭板橋想讓人們從中悟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爭,不能總把功名利祿抓住不放。“糊塗”一點,能讓人得到一種安寧,一種輕鬆,一種坦蕩,一種悠然,一種自在。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所謂糊塗外交,指管理者以假亂真——裝糊塗,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故意犯錯,心理取勝的外交術。
在這方麵,宋太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一天,宋太宗在北陪園與兩個重臣一起喝酒,邊喝邊聊,兩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麵前相互比起功勞來,他們越比越來勁,幹脆鬥起嘴來,完全忘了在皇帝麵前應有的君臣禮節。侍衛在旁看著實在不像話,便奏請宋太宗,要將這兩人抓起來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沒有同意隻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別把他倆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倆都從沉醉中醒來,想起昨天的事,惶恐萬分,連忙進宮請罪。宋太宗看著他們戰戰兢兢的樣子,便輕描淡寫地說:“昨天我也喝醉了,記不起這件事了。”
作為一個領導,都有可能會遇到下屬衝撞自己、對自己不尊的時候,學學宋太宗,既不處罰,也不表態,裝裝糊塗,行行寬容。這樣做,既體現了領導的仁厚,更展現了領導的睿智,不失領導的尊嚴,而又保全了下屬的麵子。以後,上下相處也不會尷尬,你的部署更會為你傾犬馬之勞。
對於一個企業,領導者的心胸寬廣能容納百川。但寬容並不等於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設身處地地替下屬著想,這樣的老板不是父母官,也稱得上是一個修養頗高的領導者。
優秀的管理人員會盡量避免說不,以免傷害對方。他們不采取任何行動,希望問題會自動消失。但是,他們也絕不會說不敢麵對問題或向員工投降。所以隻好裝糊塗,給對方一種朦朧,使自己的利益在朦朧中得以保護。有時候,管理者也不得不承認糊塗也是一種智慧,不糊塗的人則要學會裝糊塗,這樣你就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楚漢相爭的險峻形勢下,劉邦對自己的下屬充分信任,從來不橫加掣肘;哪怕麵對部下對自己權威的偶爾挑戰,也不惜假裝糊塗。而且在用人上,劉邦也不求全責備。他的重要謀士陳平,口碑一向不佳,常被人指責有生活作風問題,劉邦對此問題卻裝聾作啞,並不深究。在這種小事上的“糊塗”,最後換取的是下屬對他肝腦塗地更大的回報。
其實,“難得糊塗”作為一句獨具中國特色的箴言,它有著極為豐富的含義;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不同的人都可以給它作出不同的解釋,還能讓每個人都覺得解釋得很有道理。管理不是不可以糊塗,關鍵就看管理者如何理解“糊塗”二字。對管理者來說,精明強幹當然很好。但如果管理者生就一副火眼金睛、對企業內外大小事務一律都洞若觀火,下屬的一切作為都逃不過主管的眼睛;而且凡事都精打細算、不肯有絲毫馬虎,這能算最有效的管理者嗎?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管理者很好啊,他自身能力過人,而且還肯為企業這麼操心;有這樣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事業一定會蒸蒸日上。